從我們在工作上的態度,最能看到我們看待世界是抱著怎樣的高度。很幸運的是,我第一份工作在高度的訓練上算是落實。至少,在我的歷程當中,它讓我從最基層的工作開始,一層一層往上的過程中能盡情的發揮。一直到我自己在站在組織最高的時候,第一次失敗,然後,我往回檢討的時候才明白清不清楚“高度”到底是什麼和一個人的工作成敗息息相關。
而這一個和自己待在工作高度的成熟不成熟,或是清晰不清晰,和自己與父母親、兄弟姐妹的關係原來一模一樣。
工作上的高度指的是工作的位置。它可以大略分為三種:基層執行(doer),中層管理(manager),和權威決策(authority)。
一個人在工作上的位置和其他人的工作關係,相對應的三者就是:基層-弟妹,管理-兄姊,權威-父母。
清楚了這一個相對應關係位置,就會開始清晰工作的狀況是怎麼一回事。舉例來說,如果你在家裡的兄弟姐妹關係是處於弟妹型的,你在基層時,很需要的是有照顧你的主管,你就能做的得心應手。當然,如果你沒有這種被照應的兄姐,你在的基層位置通常也會面臨一樣沒人照應的狀況。
如果你和父母的關係良好,但是和兄姐的感情不親(或是沒有兄弟姐妹),你會發現當你在基層時你已經在建立和大老板的關係(有時是有意識的,有時是無意識的),有時甚至會比和直屬經理的關係更親近。
去除同級的關係,這樣的層級會有三種相對應的組合。
基層/經理關係:和兄姐的關係會反映在這一個關係上。通常,被在最在意的父母親其中那一個看待自己不足的人影響下,他願意追求最大高度只會在經理就結束。這樣的經理會無緣由的特別照顧基層的人。
基層/權威關係:你渴望父母對你認同的大小影響會決定你這一個權威位置對你的意義的多寡。你父母看待你的能力和你要不要得到這一個位置的簡單和辛苦有著對應的關係。
經理/權威關係:這一個關係會更直接完全反應你和影響你的父母的關係。特別是有兄弟姐妹的人。
基本上,相對關係的呈現和你原生家庭成員的關係只有兩種可能,一個是完完全全一樣(有較低的認同問題),另一個是完完全全不一樣(有偏高的認同問題)。只有當你處理完了所有的原生家庭問題,你的工作上的關係才能改變,或是,你能清楚不同工作高度的專業對應;就是工作是為了搞定目標,層級是為了責任歸屬,當這當中完全不遷涉人與人之間的感覺,工作不被你和親人原來的關係模式影響的可能性就相對提高。但這一個可能性其實不高。
在工作上,如果能清楚每一個高度的責任和有一份真的了解,真正合諧的關係才會產生。這一個過程,唯一的捷徑就是去了解最大的高度的視野會看到的是什麼,然後加上一份同理心去為他人感同身受,選擇對的人,為不同高度訂下清楚的責任歸屬,都可以支持這一個關係在不和諧時最快的能夠回到效率性上。
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第一份工作和主管的關係非常好,和我在家是老五,有四個挺照顧我的姐姐有關。第一份工作我晉升的很快。同時,因為我和老爸的關係緊張,我不喜歡他叫我做東做西,所以,我對最高的位置很早就有目標,要做到這一個位置。我老爸是個很負責任的父親,所以,我也會扛責任,責任對我只是挑戰,而不是困難。
但是,當我晉升到了經理、總監的位置,和大老闆的關係出現了一個狀況。我會做的很好,讓老闆很放心,但是,同時,我對老闆總有一個挑剔的心。這一個隱藏的挑剔並沒有創造我和他的合諧關係。當我成為總經理以後,對於基層的人我的同理心會多過對經理的同理心,對經理的要求會偏高,因為我這時是矛盾的。一來我專制(其實正在反應我對父親的看法,即使這是我抗拒的,我卻正在複製它);再來同時,我又會把曾在基層享受被經理照顧的心態,隱藏的反應在和經理的關係上。
簡單的說,我的高度應該是權威,但是有些時候卻會跑到經理或是基層的位置。這一點的高度變動都造成了組織營運時的摩擦。這樣的我,同時影響到我的經理有時會跑到我的高度,告訴我怎樣做才對,但同時他們也不想背權威必須負的責任壓力。總之,在這樣的組織裡,高度亂了,很難去共同成就事業。
如果工作上發現和組織裡的人開始有問題,其實就是一個要回歸家庭的徵兆。有智慧的中國老祖先早就說的很清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一個字是動詞,第二個字是名詞。這說的就是高度,以及不同高度都有它應該的作為。
當一個人懂的成為怎樣行得通的父親時,才能成為一個行得通的兒子。當一個人懂得怎樣成為一個行得通的總經理時,才能懂得如何成為一個行得通的員工。
更簡單的說,我們都必須在最低位置時,開始學習最高位置的態度、思維和習慣。登一座高山,在山底開始攀爬時就能有看到俯瞰大地的遼闊。
我人生的山,爬的跌跌撞撞,剛剛爬完了一座人生目前以為的聖母峰,休息了一年,也開始懂了回歸家庭,接受高度,學習同理心。接下來有更高的聖母峰,我期待新的旅程,這一次,我清楚了高度的重要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