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2011

分享

今天晚上睡不著, 應該算是失眠. 不知道這和我的書印刷出來, 寄給了幾家出版社, 但是卻還沒正面的確認回音有關. 既然睡不著, 於是起床開始寫下一些已經構思很久的新文章. 我的第一篇新文章是關於parenting. 這個英文字我不知道該怎麼翻譯才精準, 但是我知道一般坊間翻的"父母教養"是錯的. 於是google了一下, 接著, 我就跑到了這一個網站, 也讓我第一次全程的看完, 聽完賈伯斯在2005對史丹佛大學應屆畢業生做的這場有名的15分鐘演講.

http://constancec1.pixnet.net/blog/post/29853783-%E5%BF%A0%E6%96%BC%E8%87%AA%E5%B7%B1%E2%80%94%E8%B3%88%E4%BC%AF%E6%96%AF%E5%8F%B2%E4%B8%B9%E4%BD%9B%E5%A4%A7%E5%AD%B8%E6%BC%94%E8%AC%9B%E7%9A%84%E4%BA%BA%E7%94%9F%E5%95%9F%E7%A4%BA

相同的, 我也連結到了將這場演講幾乎全文翻譯成中文的親子天下雜誌網站和你們分享.

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7144&page=7

看完, 聽玩家伯斯的演講, 我才忽然看見, 他的演說內容中的以下這一段話和我想藉由我的書要創造的是同一件事:

[生命短暫,不要浪費時間過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不要受教條所限,照著他人的想法過日子;不要讓他人的意見蓋過自己的心聲、想法和直覺。你的內心早已明白自己未來的方向,其他人的想法都只是次要的參考意見。]
(以上第一個連結的網站對這一段話的翻譯更好, 但是我沒辦法複製過來, 所以用的是親子天下雜誌網站版本)

這一句話鼓勵了很多人, 但是我相信, 沒幾個人可以真的將這句話在人生中實現, 因為, 大多數的我們都做不到, 那是因為我們的負面教養. 所以, 我想藉由我的書去踏出的第一步就是, 讓我們不要成為這樣的負面教養父母, 因為我們都是那一個被限制過了的孩子, 然後又將這樣的東西複製到下一代. 我要做的是藉由我區分的天分, 去讓現在有心的父母找到改變的有效方法, 讓下一代或是下下一代可以活出賈伯斯說的這樣的人生. 要將我腦袋的區分變成有系統的文字和一本書是挑戰. 好在這在我的第一本書已經開始.

這一陣子也發現, 我的書出版了, 但是, 它才開始啟發我, 我可以有系統要做的是甚麼. 我已經在開始著手寫新的文章了. 而我也開始一方面興奮於這新方向, 但也同時困擾於第一本書找不到伯樂. 但是, 無論如何, 我在做我心裡滿滿熱情的事, 同時, 我相信, 這些不確定的過程, 正在支持我成長成熟去面對來勢洶洶的未來!

我現在知道了, 我的書是獻給被賈伯斯這個演講感動到的人, 而且相信自己的人生或是想要孩子或是孫子的人生可以這樣過的人. I'm staying hungry, I must be staying foolish! 這是我這個正在經歷stay foolish的人給可能已經很久沒有對人生未來有hungry的你的貢獻和分享.

8/31/2011

2011 – 9 當人生病時(二) (06/09) 直覺 vs. 感覺


這一次的開刀住院,帶給我的禮物還真不少。從決定開刀開始,我就有點興奮。讓我興奮的是即將會有一個新的生命體驗,而我很相信,這裡頭一定有很多具有價值的學習在裡面。

在醫院靜養的十多天當中,知道,我的直覺回來了。相較之下,在發現我的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到我的神經之前,已經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我是用感覺在做決定的。

這一段時間,從我自身開始,我也真真切切的看到人們,生活上不快樂大多的來源,竟然就是用感覺做決定。

感覺對人來說,真是個有意思的東西,既想要它,但又不要它的全部,只想要 “好”的感覺。這很像人們告訴自己:我愛我的手,但是我討厭中指,要把它去掉,但是剩下四隻手指頭的那一隻手就注定殘缺。

上帝創造人,很絕頂的一項工程,就是讓人們都會經歷孩童時期,也會讓人的一生有源源不絕的機會接觸到孩子。孩子,總是用他們的直覺言語和行為提醒我們生命該是如何。

事實上,在生活裡,我們總是常常感覺直覺左右為難。而我們會用直覺或是感覺決定我們的行為,其實是受被灌輸的價值觀影響。社會的習俗,它要我們重感覺,其實有它的原因。

這原因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當一個好人。而這一個標準當中,隱含的一個被假設過的情境,那就是,我們都不夠好。這一個被落實在我們社會裡的假設,其實才是真正讓人們常常不快樂的源頭。

在人生當中,用感覺做決定有時會被包裝成像是直覺。有時候,對某個決定,我們為它背書用的理所當然理由是:我是為對方好。其實,分辨感覺、直覺很簡單:感覺是自我價值觀、主觀感受的投射,它是以為ego著想為著眼點。感覺常常和外在的環境真實現狀一點關係都沒有。直覺是對外在發生的當下一種無我的感應能力,中立,當事人沒有好壞對錯的判斷心,有的是一種中立的純然體驗。

感覺裏頭包裹了層層,來自過去的自我經驗,依感覺做的決定,注定引發他人更多的感覺和情緒。直覺,是來自內在深處的一種天賦,人人都不同,所以每一個都有可以貢獻給他人,和這個世界的東西。

這個世界90%以上的人已經習慣被層層的過去經驗牽著自己的鼻子走而不自知。甚至很多人都搞不清楚自己當下真實感受是甚麼,常常感覺、想法分不清楚,自然對於自己做決定的模式看不見,所以更沒辦法用大格局看待發生的事,於是也無法對於不滿意的結果做出適當的改正。用感覺過生活的人,有趣的是,感受到負面的多過正面,大概是95%和5%的比例,而且常常心裡只期望自己不要再有這些負面的感受就是最大的人生目標了。這樣的人生,不要什麼常常比要什麼清楚。

直覺沒辦法在感覺這個基地上面建立起它的力量.因為感覺是ego來的,而直覺的滋養卻是可以促成利他的特質.

用感覺主導生活的人常常會人云亦云,胡言亂語而不自知。當直覺主導時,說出來溝通的話其實是簡短有力,甚至常常一針見血,直指問題的核心.

直覺的能力,它是與生俱來的。只有在你能撥開自己重重的感覺包袱,它就能重新呼吸,活在陽光下。

讓直覺的能力重現,是意願的問題,是關於重新學習的決定。

5/31/2011

2011 - 8 當人生病時(一) (05/31)

2001 - 8 當人生病時(一) (05/31)

在我的另一個部落格,Karen針對"生命是理所當然"這篇文章給了我一些她的心得分享。但是我要回覆她寫的內容多過1000字的限制,所以乾脆把它變成一篇文章來回覆Karen,順便讓來訪者也能看到。

Dear Karen,

我正在準備想一篇關於"面對重大病痛"的文章.因為你寫了這一篇回覆,所以讓我提早和你分享這些心得,看看能不能支持你去面對你爸媽的狀況.

生病這一件事對當事人而言,首先,反映出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自己是不是尊重自己的生命的個體.

生病時,有人會選擇輕鬆看待,有人會選擇恐懼不知所措(可能推延去面對),也有人會選擇成為受害者,利用病痛去索取親人的注意.

如果你身邊愛的人,他是第一者,恭喜你,互動時只要問他可以為他做什麼就夠了? 請注意這時放下你自己自以為是的想法和看法,和放下從電視網路和他人那裏學到的郎中訊息,尊重他,給他他要的.

如果是第二種,你能做的是幫他蒐集訊息(自己不要陷入人云亦云,也仔細觀察其他那一些沒生病,擁有一堆看法的,喜歡出意見的,但對自己這麼做卻無意識的人,不要受他們影響),然後支持他去面對這個疾病.

如果他是第三種,他就是所謂的創造情緒給他人的"情緒強盜"(emotion mugger,我準備即將寫一篇關於這方面的文章在日後分享). 面對這樣的親人,你要先中正自己,不論親人的狀況如何,盡量正常的过自己原來的生活,因為他會不斷創造罪惡感給你. 面對這樣的親人,你很可能會不自覺的傾向於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竭.如果你真得把自己弄成這樣,其實這也只是反映你自己是一個極度在乎感受的人.越不想要有罪惡感,你的罪惡感會越多.怕有罪惡感的人,本身就有自信心的問題,本身就有嚴重的自我認同問題,做決定常常是基於對自己的本身太過於在意做不好,所以身邊如果有這樣的病人,你一定會傾向於做一些事去配合他的情緒,甚至做自己都不喜歡的,或是違背自己生活的事.不管這一個人生病能康復,或是離開,你都會讓罪惡感主導你的人生.

生命的理所當然是它會發生,也會結束.不論如何,它的存在或是離開都是在教我們愛.

我開刀的經驗讓我看到,很多來探病的人都不自覺的會自以為是的告訴你這過程裡你做的對或是不對(當然是讓你覺得好像做很多錯的決定,或是擔心你無知,懂得沒他多),也不管你的感受,不尊重你的經歷,主動會提供給你一堆自以為是的看法和意見.很可惜的是,這就是我們的社會教我們這叫關心.其實,一個經歷生病的人想從身邊的人聽到的是:有沒有什麼要我做的?需要的時候讓我知道.我會為你祈禱祝福你能平安的度過這一次的經歷,我愛你.

但是,能對身邊關愛自己的人能這樣的要求,這個生病的人一定是個願意相信自我生命的經歷有它的意義和道理,同時清楚自己要什麼,也願意接受他人付出給他,接受他人做他要的事給他的人.如果台灣人都能是這樣的看待生命,自己的和他人的,這個社會一定會很大的不同.

祝福你擁有平靜,去面對身邊你愛的人,在他生病的時候,共同尊重生命.懂這些是第一步的開始,接下來是不斷的練習,再練習.這個練習在台灣的社會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

Love, Jesse

5/29/2011

2011 - 7 再見,歐普拉。再見歐普拉? (05/30)

歐普拉Oprah Winfrey在5月25日的The Oprah Winfrey Show裡向觀眾告別。選在這一天,是因為這個節目做了25年,數字本身剛好做了一個完美的結合。不知道你看了這一集的節目沒有? 這最後一集的簡單,安靜,和前兩集由湯姆漢克Tom Hanks主導的,號召美國眾巨星給歐普拉的驚喜事件surprise events熱鬧程度相比,看見了美國人多麼的會做電視節目。Entertaining and Eye-opening,既具娛樂,又具啟發。歐普拉節目的成功是美國電視硬體進步的呈現,更是軟體的卓越代表。

如果你看了這最後一集的節目,會讓你熱淚盈眶的是,這集的節目裡,歐普拉說出了觀眾愛這個節目的真正原因,它服務到了觀眾,影響改變了觀眾認識自己,重新選擇生活的有價值觀點,因為The Oprah Winfrey Show是個讓觀眾能有學習的節目。歐普拉被稱為最有影響力的主持人,是因為這個節目存在的宗旨:告訴人們,我是足夠的(I am enough),我永遠有那個力量(I always have the power),25年下來,它的觀眾不斷的持續練習這兩個信念,讓雪球越滾越大,所以歐普拉的成功,也是這兩種信念的成功。


前一陣子讓于美人痛哭,因為一位曾經上過她節目,被先生家暴的來賓,因為向前夫要三萬元的欠款而被前夫活活刺死的事件,讓人也鼻酸。我不禁想到,這樣的節目在The Oprah Winfrey Show節目裡也不時的播出。但是,歐普拉的節目因為有很清楚的目的訴求,她成功的教育了美國成千上萬的觀眾,家暴發生時,當事人可以做的改變,旁人可以協助的有效行動。于美人對於這個不幸事件的發生,說了一句很值得她自己注意的話:我乾脆不要再做節目了。這一句話的無力感和被家暴人的無力感其實是同一種心理狀況。我期許于美人不要氣餒,反而要從這一個事件裡能看到,她身為一個媒體人可以進步、學習的是什麼:從自身開始去實踐這兩種簡單的信念:我是足夠的+我永遠有那個力量。于美人的節目值得繼續做下去,但需要放下身段從自身開始,找生活教練(life coach),然後在節目裡去服務這兩種信念,去看到服務這兩種信念落實在台灣人生活裡的影響,去看到這樣的願景,她的節目自然有值得做下去的力量和意義。

昨天和一位在電視新聞媒體工作了很多年的朋友,談到了台灣為什麼沒有歐普拉,原因很簡單,找不到一個把這兩種信念用在自己生活上的主持人,也沒有懂得服務觀眾的媒體大亨,或是這麼說吧,沒有一個有願景,願意服務於這一個願景的媒體老闆。

回到歐普拉。從2010年她宣布將在2011年結束這個轟動了25年的節目,整個美國電視界為之嘩然,到今年的1月1日成立了她自己的電視台OWN(Oprah Winfrey Network),讓所有為The Oprah Winfrey Show即將結束而難過的歐普拉死忠觀眾,暫時緩了一口氣。

其實,OWN電台是歐普拉和探索傳播企業Discovery Communications Inc的合資。探索傳播為這一個合資案,第一季就砸下了2.15億美金。但是,這個媒體運作了五個月之後,開除掉了這一個電視台,當初從MTV台挖來的,第一位總裁CEO,Christina Norman。

這個決定,讓歐普拉也公開發表承認,推出自己的OWN電視台的時間可能太早了一點。

事實上,OWN電視台要能充分的運作,它每星期必須要有400個小時的節目。從一月份開始,這一個電視台就面臨了推出明星節目的挑戰。幾個新節目中,比較讓人期待的,就是掛上了Oprah presents歐普拉推薦給你這樣的字眼的Master Class(大師教室)。這一個節目四個月下來,做了7位名人的專訪(每集一小時的節目,沒有訪問的人,只有受訪者的大頭和單向的發表她或是他的人生經驗)。這個節目除了名稱有掛上歐普拉,精神還是延續讓觀眾有所學習的出發點之外,其實看不到也聽不到她本尊,所以還是不能締造出好的收視率。最後,這個節目在四月底還是決定,讓歐普拉自己當這個節目的大師,而且做了兩集。感覺上,OWN也面臨了龍捲風。

美國巨星給歐普拉驚喜的兩集節目,是個熱鬧非凡,但焦點非常清楚,是關於嘉許歐普拉這25年來對美國影響的節目。這兩集節目之後,歐普拉的生涯等於必須重零開始,但是基於目前OWN電視台的營運不佳,加上歐普拉不可能再推出像The Oprah Winfrey Show這樣的節目。歐普拉如何面對這樣的困境,她如何重現觀眾面前的下一步讓人替她著急,但也十分期待。

在台灣,如果要看到The Oprah Winfrey Show,我知道如果家裡有中華電信的MOD,可以在它的第97的Diva頻道看到。據我所知,The Oprah Winfrey Show節目的中文名稱叫做“歐普拉有約”,最後一集到今天都還沒有播出。

2011 - 6 生命是理所當然 (05/29)

我已經有一陣子沒來拜訪我自己的部落格了。今天無意中回來,看到了幾則留言,我要真心的謝謝這幾位朋友,你們重燃起了我決定繼續寫作的熱情。

這一陣子,我開刀住了院。這一個半月以來,我恢復得很好,同時也有一些新的體認。

三月初,我的身體突然發生了問題。身體的左半邊刺痛,看了醫生,照了X光,核磁共振MRI,醫生診斷出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到了我的神經,也就是我們一般人常說的“骨刺”。最後,在和醫生的溝通之後,決定了開刀。

我動的手術有一個專業名稱,叫做“頸椎椎間盤切除,股移植與頸椎融合”手術。我4月13日住院,14日上午開刀,在醫院待了將近兩星期後出院。

這一次的手術,我的原氣大傷,開刀後一個月的時間,我的焦點只放在復原。這一個月的時間,我只能被照顧,睡得很厲害。同時,新的體驗開始發生。

首先,我睡覺時完全沒做夢。我有記憶以來,沒有一天晚上睡覺是不做夢的。這一個月,因為沒夢,我感覺像個嬰兒。一個月後,我得到了第一個學習:生命的存在,它的第一個天賦的權利是“理所當然”。

每一個嬰兒來到這一個世界裡,它的生命發展,就是這四個字:理所當然。嬰兒的唯一使命,就是讓生命繼續。所有圍繞在這一個嬰兒身邊的人,焦點也一樣,讓這一個生命持續發展。這一個簡單的共識,不分種族、文化,全世界都一樣。

在這一個月之後,我的睡眠開始減少,恢復正常後,夢也開始回來了。但是,這些夢都非同小可,在這一些夢裡,我看到了,在我過去二十年,開始進入社會做事以後,我的生命,在我的環境裡,這一個理所當然不見了。原來,我成長的社會有一個共識,是在一個嬰兒開始懂事之後,去拿走它的這一個理所當然。我生長的這一塊土地,我愛的這一塊土地,它拿走我的這一個理所當然的手法,是讓我覺得,我永遠都不夠。

慢慢的,在我恢復健康的同時,我也開始因為從來探訪我的親友身上,同時藉由電視接觸發生在台灣的訊息,我非常清晰的體驗到我的周遭發生了什麼事。這些接觸,我看到了人們看事情的視野變淺了,向內求的力量龐大,也幾乎不外探了。簡單的說,人們超乎尋常的自說自話,看自己想看的,聽自己想聽的,做給他人自己一廂情願的事。表面上,我們還是很重感情的人,但是真正內心裡,我們都已經變成在乎自己感覺良好勝過一切,自我切斷向外探求,學習能力的求存者。

看到了這一個真相,它可以開始解釋所有的台灣現象。我們這幾年來,生命的理所當然不見了,所以很在意他人對待我,不能違背讓我自我感覺良好的際份,我和他人的互動,要嗎討好的嚴重,不然很容易因為對方,不管有沒有惡意的做什麼不好的事給我,只要我感覺不好,錯的,不好的,都在對方身上。

我們都在玩一個遊戲,我保護你的感覺,你保護我的感覺的遊戲。另一個層次上來說,我們都焦點都擺在,如何創造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上面,如何維護大多數人感受良好的上面。這和二十年前的台灣做比較,看的到,那個當年社會價值擺在把事情做的卓越大過在乎感受的氛圍,已經是180度的不同。現在的台灣,完全是情、理、法,極度崇尚情的社會。

開刀後一個半月左右,我忽然想到,在那一個開刀的過程,我是最輕鬆的一個人。這怎麼說呢?原來,在決定開刀之後的我,對於開刀可能產生的最大風險,也就是可能在手術台上就走了,這一個風險,我是最輕鬆的人。

原來,在我開的時候,原定三個小時就完成的手術,過了五個小時之後,在手術室外的母親焦急的發現,顯示板上怎麼還是“手術中”?難道發生了什麼事了?原來是我對麻醉劑過敏,三小時的手術成功結束後,我在恢復室裡一直醒不過來。根據醫院的規定,剛動完手術的病人,叫他如果沒有反應,是不能推出恢復室的。

這一個回想,讓我不禁想到,那兩個處在焦慮的小時裡,母親是多麼的恐懼和害怕那一個不想要的意外如果真的發生的話,她當下正在面對的,原來是一個身邊有人生病,而活著的人要面對的種種體驗,情緒,還有如何反應才是對,合乎社會規範,而不會錯,種種龐雜,而且深具壓力的體驗。而我呢?我又不禁也同時想到,如果那一個時候,我真的因為手術發生意外走了,我人生的最後一刻,原來是在被施打麻醉劑以後的第三秒,因為接著我就完全失去了意識。而這一個意外,對我身邊關愛我的人,是不幸的意外;但是對我而言,以生命個體的立場而言,我不會說這是“不幸”,它就只是一種平靜,沒有準備的結束。

我學習到了一點,”生命”的理所當然,在生命發生的時候是那麼純然,在生命走的時候,也可能乾脆。只是,當身邊關愛的人走了以後,還活著的人,懂英文的人應該知道,英文裡稱為“survivor(存活者,裡頭帶有勇於面對,挑戰,繼續活出生命力等等的含意)”,而不是“victim(受害者,裡頭的寒意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失去自我的力量,責任都在他人身上)”,其實讓我這一次的體會只是回歸到西方人看待生命的範疇而已。

面對我的看見,關於我們現存現象的看見,讓我決定,好好利用我的天賦,在部落格裡持續去分享,去激勵人們願意更誠實的去看事情,願意去動腦子思考我說的,這是我可以為這一塊土地的人做的服務。

不論你人在哪裡,謝謝願意造訪這個部落的人,更感激那一些來造訪,不會沉默離開,願意留下任何隻字片語的你。即使只有一個人覺得值得,都讓我想做的服務有了意義。

3/15/2011

2011 - 5 在台灣已經發生,但是卻看不到的海嘯 (03/15)

看了幾天電視新聞對日本地震、海嘯、核能輻射的報導,覺得好不舒服。關掉電視,開始釐清這一種不舒服。它原來不是來自目睹電視畫面,看著日本人民的痛苦經歷的慈悲心;而是我身為人對日本人現在應有的感同身受,已經被一種經過挑逗過的情緒:因為電視媒體報導一直在有心藉由它的報導而挑起觀眾放大的感受所取代。原來,我已被這些媒體特有的報導風格所引發的"感覺海嘯"淹沒,非常的不舒服。

還好,我有醒覺得能力,有重新做選擇的能力。於是,我不再看電視新聞報導。

這兩天都有機會和朋友聊到台灣媒體粗糙、極力藉由報導引發觀眾"感受"、"有感受"、"要你非常有感受"這樣的現象。在聊的當下,還真得很有感受:負面的感受,簡直就是"餘震"。氣死了!我說。朋友也附和。

氣死了!但是我還同時想到一個問題:那我能做什麼?

最近正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書:露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這是作者Philip Zimbardo做的關於人性的心理研究報告。對這一本書有興趣的人可以造訪以下的博客來網頁對它做多一點的了解。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6670

這本書對我來說提供了一個很不錯的思維,讓我找到一個不同的角度去回答我上面的問題:我可以做什麼?這一個思維是關於,當一個特定現象發生時,除了去尋找這一個現象主體的個體特質是一個方向以外,通常,情境因素確是常常被忽略的關鍵因素。很多時候,執著於研究小我的特質,反而忽略了大我的影響因素。

所以,如果台灣的電視新聞媒體是這樣的既成事實,已經習慣在報導中導入刺激觀眾感受的語法、新聞詮釋、採訪手段、憑空作文;如果我看待這一個現象,不去針對個別媒體找原因,那麼影響這一個事實發生的情境因素是什麼呢?

日本海嘯發生之前,我剛好正在做一件事。我突然有了一個念頭,想了解目前有多少財星(Fortune)500的公司在台灣有分公司?同時,我想知道這一個結果和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數字和結果有沒有任何差異可以分析出來。其實,讓我想從這一個方向去找到答案的理由很單純:台灣對外資企業的吸引力如何?這一個答案應該可以透露出一個關鍵訊息:台灣人的人力國際競爭力的優勢還在嗎?這二十年來的變化是如何?

拜網路便利之賜,我google了半天,找不到任何的研究報告。但是,我連結到了行政院主計處的網站。這一拜訪,雖然得不到我要的答案,但是卻找到了政府機構做的關於台灣各個不同產業的人力報告。

這一份統計報告裡,包含各產業分類以及就業人口數,從2001年到2010年這十年的資料都有。但是光有這個絕對數字意義不大,於是我自己幫它做了一個交叉分析,取得各行業就業人口佔總就業人口的百分比,和這十年來的消長變化。結果讓我有些發現。

根據2010年的統計結果,目前台灣前三大的就業人口產業分別是:製造業27.2%,批發零售業16.7%,住宿餐飲6.9%(這三個產業加起來是50.8%)。這個結果讓我有些訝異,我以為台灣已經朝著服務業發展,結果金融保險業佔的比例是4%,不動產業佔0.7%,資訊通訊傳播佔1.9%。而第四名的教育服務業佔5.9%,第五名的是農林漁牧業佔5.2%。

這十年來,產業的變動雖有,但是整體的產業結構,以就業人口當做指標來說,沒有什麼顯著不同。這當中,負變動幅度最大的是農林漁牧業,由2001年的7.5%降到了5.2%(降幅31%)。增長幅度最大的前三名分別是:不動產業由0.4%增長到0.7% (成長68%),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由2.2.%增長到3.1% (成長44%),支援服務業由1.6%增長到2.2% (成長38%)。

以上的統計分析結果,除了讓我對於政府對於產業的分類清楚度產生了疑問之外,我開始問一個重要的問題:政府對於我們的國家政策,是否有扎實的、準確的研究報告做為後盾?是否有精確的執行方針?

同時,我心裡還產生了一個的疑問:如果依照這一份報告的結果來看,國家政策想要把台灣創造成為亞太營運中心,是個真的承諾還是只憑感覺呢?

也許我的搜尋結果是個主觀的結果,也就是說,也許還有其它,政府做的研究報告,有價值,準確的報告可以提供政府做為國家政策的依據,也許是我沒找到。但是,如果我找到的這一份報告已經是國家的研究調查報告裡最深入的一份了呢?

如果台灣的政府的策略真的像我觀察到的,原來不是靠著嚴謹的調查研究,如果只是憑感覺呢?

每一年的選舉,如果把選舉公報好好的看一看,可以看到所有的施政都不是根據嚴謹的調查研究而提出的施政,都是想要創造選民某一種感受的一道道碎牛肉。上樑不正下樑歪。

所以,我們可以開始問自己:我們的社會是不是一個憑感覺的社會呢?如果憑感覺,用它來談戀愛,選對象,購物,選一部電影,找餐廳…等等,都很好。但是,如果憑感覺做生活中的一些重大決策呢?投資?買股票?新聞報導?國家政策呢?

我們都知道,我們是生長在一個:情、理、法這樣一個優先順序的社會。我們也得意我們是重感情的族群。是的,在農業社會是這樣。那個時候,維持社會秩序,道德觀比法律有效。在"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社會,最有效的糾紛仲裁是要透過情感的疏導以獲得最有效率的解決。但是,台灣已經脫離了農業社會,主計處的統計也看到了這一個變化。也許我們從來沒學到如何將重情的社會轉變到以理為先的社會,最終得以進入以法為上的社會。

政府能不能依賴有效的、嚴謹的研究做為一切國家政策發展的基礎如果是台灣在國際社會進步的關鍵,那我們的政府做得好不好呢?我們的政府也是人去做的,也是一個一個在台灣長大的孩子去擔任的,所以,問題也許出在教育。

台灣的社會,從教育開始,從來就是一個徹底忽略研究的國家。因為"情、理、法"這一個優先順序的影響。

我們的孩子接受的教育,花了十幾年的時間都在背"答案"。在我們的孩子辛苦的背答案的同時,西方的孩子每一年為學校科學展(science fair),歷史展(history),種種不同的展,學會了利用圖書館,網路去為自己的簡報(presentation)找資料,雖然孩子的結果,很多都是父母的偷偷介入完成,但是,孩子們在這一個過程中已經被這過程潛移默化。這個過程當中,他們學到的是"研究"的精神和習慣。

我自己在美國念碩士時,寫報告的過程中,第一件學到的就是要在每一份報告的最後,必須附上去一個東西,它叫做bibliography,也就是參考書目的章節。它代表的是來自嚴謹的研究態度,和匯整的能力。通常一個沒有附帶嚴謹bibliography的研究,它的可信度自然就會降低。

我們的教育,不想要孩子去花時間研究,撿現成的答案就好,剝奪的就是尋求真相的能力。

真相,是"理"的精髓。

現在的新聞媒體,不在乎研究,所以走捷徑,專家是他們的出路。這樣名嘴就多了起來。但是觀眾呢?其實處在一個沒有研究精神,不懂的研究價值的社會,消化這些資訊用的是感受,用感受決定要相信的是什麼?

我曾是台灣股市被坑殺的散戶,會有這種結果,除了我自己要負100%賠錢的責任外,原來問題出在,這是一個"情理法"的社會的薰陶。基於感受做決定的結果,還會讓人自我膨脹,認為我一但吸收了自我感覺良好的資訊後,我就是專家,就是好手。所以,看看我們有多厲害?一樣是股市投資,西方自己操作股票買賣的散戶遠遠低於我們的人數,因為對他們而言,投資不是一項用"情"做決定的專業大事。

一個我看到,一般人也會常常聽到的類似例子:一個老先生在台北市有一個店面可以出租,他堅持一個月七萬元才出租。這個店面不大,幾家房屋仲介幫他估過價,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這些估價也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相同的是,老先聲要求的七萬元太高。於是,老先生說了:那我寧可不租,也不要委屈我自己。就這樣,我知道的是,這一個店面空了七年。

重視理性的社會培養出來的老先生會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心裡知道一個原則:擁有這一個店面是要來出租的,既然要出租,我就要追求最大效益。這樣一來,他可能會去了解擁有這一個店面,在不同經濟環境下的最大效益在哪裡,取的充分的資訊後,他就會做出根據他擁有店面原則的最大效益決定。

我們台灣人都是這一位老先生,和他有一樣的思維,一樣的邏輯,因為我們都有和他一樣的ㄑ一 ㄇㄛ ㄐㄧ。特別是男人,特別是在金錢方面。

讓我再來把區分的範疇放大一點。

西方人(以美國做代表),追求、體驗愛、成功是一生當中很重要的使命,他們的社交生活有清楚的層次和遊戲規則來支持這一個使命。他們在乎生活裡頭有沒有樂趣(fun),個人主義濃厚,但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很被強調。簡單的說,在追求體驗成功和愛的人生當中,有理性的架構去主導、去維護這一個追求。

東方人(以華人做代表),一生中很重要的是扮演好一個人的"角色",盡到每一個角色的責任。這當中,不談享樂,著重的是有沒有做好。於是,群體主義大過個人主義。簡單的說,我們很多人一生到死,是穿著一件一件被分類過的制服。我們會過度在意父母雙親的認同,而父母在意的是社會怎樣評估他們扮演的角色。支持這一個價值觀也有一個架構:全民一致必看的各式評分表:成績、學歷、工作、有沒有錢…等等。

問一個垂死的美國人和華人,回顧你的一生,你最在乎的是什麼?美國人多半會問:我有沒有辜負我自己?華人則多半會說:我辜負了誰。

回到製造感覺海嘯的台灣新聞媒體。他們會這麼做,我相信不是出於"惟恐天下不亂"的出發點,而是已經沉浸於相信這就是台灣觀眾要的東西。我也相信現在台灣沒有一家新聞媒體會願意停下來"研究"自家報導的風格是不是真的能服務於社會,和找到符合現在觀眾真正要的報導,這個決定裡面需要有自省的能力,相信研究環境變化的價值,和冒險做新決定的勇氣。媒體人困在"情"這個價值觀裡既深又重。

台灣不是不懂得重"理"的價值。在過去解除戒嚴以前,人民沒有自我發聲權利以前,國家的運作基本上是以"理"為主。但是,一旦人民擁有了主導權,"理"在感覺的雜音當中,斷了它的支柱,甚是被埋了起來。老實說,台灣這幾年的民主結果並沒有被國際歌頌。所以,難怪,現在有一種支持中國所謂的"專制民主制度是有效的制度"的聲音在亞洲和中東被讚頌著。

台灣的停滯和對未來的無所適從是現在住在這裡的台灣人最大的苦。打開電視,煩!和人交談,藏!自己一人,悶!台灣人最大的危機是集體進入了"求存survival"的模式。西元70、80年代那一種意氣風發,未來一片光明的"理性"社會不再,它是一個讓人回首緬懷,向前看無力的對照年代。

但是,問題可以被看見,被正視。第一,台灣要不要先成為一個"理,情,法"的國家?如果是,每一個人要做的是去學習成為一個用理性思考,做決定的人。政府呢,則開始好好學習以"理"治國的西方國家是怎麼做決策。教育的改制其實不關乎國民教育是幾年?如果還是讓一個一個孩子去背答案,而不是去注入研究的精髓在學習的過程裡,而且是主流,那我們的孩子還是會被教導,什麼都要會,長大了以後,反而覺得自己樣樣都可以做決定,成為另一批一旦跳進投資,結果賠錢多過賺錢的民族幼苗。

政府現在應該可以了解為什麼我們這個地方創造了全世界最多,自以為可以因為買賣股票一夜致富,但卻不斷被坑殺,之後又要政府護盤的散戶。我很想藉由政府做的一個研究,去了解全台灣過去20年有多少人投資賠錢,總人數多少?總金額多少?平均一個人多少?我相信這會是一個讓人震驚的調查研究。

我非常相信,有一天,當我們打開電視,看到新聞報導可以回歸到"理",回歸到"事實,真實truth"的。其實三十五歲以上的台灣人都曉得這會是什麼樣的回歸。所以關鍵在於,什麼時候這個願景變成一種全民共識,而且根據關鍵數目法則(the critical math),只要我們有4%的人口成為依照"理,情,法"這個順序運用在自己生活上,成為一個個用事實做決定的人,台灣當下就能改頭換面,有新的不同。

2/07/2011

2011 - 4 到西門町一趟的觀察和心得 (02/06)

今天朋友找我出門,到了西門町看了一部電影Little Fockers門當戶不對的第三集。電影開演了以後,三個年輕人走了進來,在我們的前面找位子坐下。這時電影已經開始,這三個年輕男孩,很顯然的沒顧及到他們的遲到找位子已經擋到了在後頭的我們,斯理慢條,我依據螢幕上劇情的進行估了一下,大概花了三十秒的時間。我直覺想到,如果我,或是我們這一代的人是這三個孩子,大概只會用五秒左右的時間搞定,坐下來。這差異的二十五秒定義出來了兩代之間為人處事的不同。電影結束後,我開玩笑的對朋友說,現代人啊,會教的不會生,不教的生一堆!

看這一部電影,純粹是讓腦子當白癡,而電影事實也不怎麼精彩。但是這一部片子的拍攝也一樣只是利用前兩集受歡迎的程度,不用太冒險,就可能讓投資回收。這一部電影的最大成本是把幾位老演員找回來花的演員費。聽說達斯登霍夫曼拿了幾百萬美元,露臉大概二十分鐘左右,但是製作人願意這麼凱,應該打過算盤,覺得這一門的生意值得做。

西門町今天因為天氣太好了,滿滿是人,而且不是普通人,幾乎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看完電影坐電梯下樓時,看著同電梯的年輕人,突然想到,他們都可以當我的孩子了。

回家在地鐵裡,我注意到還真的沒有車廂廣告,靠近門的其中一側,我看到了北市文化局貼的,普羅大眾寫的詩。記得曾接收到一封mail,是關於一位居住海外回台灣的文藝界人士,參加某個活動,在搭地鐵時,就是因為這個觀察,讓她愛上台灣。

除了這個同樣的觀察,我注意了一下,地鐵的車廂裡還貼有什麼東西。我注意到了一個博愛座上的一個中英文說明。雖然中英文的意思相同,但卻是完全用著不同的方式傳遞這同一個訊息。英文的意思是,請讓座給老人,孕婦,行動不便以及抱著嬰兒的人。中文則是:非老人,孕婦,行動不便以及抱著嬰兒的人請勿坐在博愛座上。

一個簡單的訊息,但不同的溝通方式呈現出來的是:英文用的是對等的態度,中文用的是上對下禁止的態度。決定用兩種不同語言,不同溝通方式的人,他心裡應該很懂得用這兩種語言的人的不同,而且用文字把差異溝通表達出來。而且這一個人應該熟捻東西方人成長教育,社會背景的基本不同。

在台灣搭乘捷運的經驗通常都是愉快的:乾淨清楚的捷運站和車廂,井然有序的搭乘手扶梯。在搭手扶梯的時候,我想到了去年到美國在臺協會辦美簽時,申請人井然有序的一幕。是的,台灣人對於有價值的規定,遵守起來是輕鬆自在的。人的素質也能在這輕鬆自在之間表露無遺。但是,我同時也想到了新加坡,一個同樣井然有序的國家,還是要靠著專制的手段才能達到這個質的呈現。

這又讓我回想到車廂上關於博愛座的雙語訊息。當專制是必要的手段,當告知必須用禁止的口氣,這背後的思維是在反映一般人的素質是低的。而這一個背後的思維基礎,反而忽略了這個社會一群高素質的人。

台灣現在很多的言論,也一樣是在對低素質的人做訴求,特別是新聞媒體,當然還有政治人物。這一個媒體影響的焦點,我聯想到那幾個今天在電影院裡,不顧他人的自私孩子。這些對低素質人的訴求能一直被用,應該也反映出社會的一些事實。但是這種方式,讓台灣已經溫水煮青蛙般的,在慢慢的像是慢性病一樣付代價。

對低素質的人溝通,只要打到情緒就可以;對高素質的人溝通,要觸動到他的腦袋,必須有道理,還要能有清楚的意義和目的。和低素質的人溝通,內容到位就行,和高素質的人溝通,範疇要對才打得到。用這一個角度來觀察我們身邊週遭的一切,就會清楚的看到素質在哪裡。

低素質的東西感覺很重要,不在乎理性;高素質的東西通常都可以用科學的精神去分析出裡頭的價值。所以,捷運上關於博愛座的東西,不同文字反應出來的其實就是這一個不同。

談了這一些,還是那一句話:會教的不會生,不教的生一堆。還有,台灣已經傾向低素質的溝通會是未來三十年讓台灣完全喪失對外國人吸引力和本身競爭力的一個定時炸彈。

記得十幾年前,幾乎我認識的美國講師都對台灣做了這一個結論:台灣的上課學員是他們全亞洲最愛的,因為素質高、學習熱誠高,還有對講師的尊重和對待。這群美國講師口中的學員,我清楚知道指的是我的這一代。如果當時的這些誇獎都有獎杯獎狀留下來多好,因為我們也許將會是得到外人這樣口碑的最後一代了!

我在台灣沒有孩子,不知是一種遺憾,還是一種福呢?

1/27/2011

2011 - 3 裸善背後撕破的東西

大陸富人陳光標昨晚來台灣,聽說計畫發五億元的紅包給台灣的窮人。電視上看到的報導都是光怪陸離角度,一直到剛才看完了陳文茜對她做的一小時節目的專訪,對這個人和他做這一件事的起心動念有了深入一點的瞭解。看了這個專訪,我發現陳光標是一個簡單的人,他的裸捐挑動的其實是中國人的習慣虛偽。

甚至有不少台灣媒體利用這一個事件,對它的報導帶上政治色彩。對於這些媒體,我只有一句話:Shame on you!甚至有些電視媒體找了名嘴,憑自己的臆測,對政府趁機罵了一堆,這些人實在不值得在這個世界上佔了有任何空間,Shame on them!

陳光標的童年,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貧困,哥哥姊姊活活餓死。在他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因為無意中用了暑假辛苦挑水打工賺來的幾塊錢,幫了鄰居同學繳了學費,得到媽媽的讚許,和學校老師給的一顆小紅心,大肆的讓同學知道,讓村裡知道,而且引發更多的小朋友開始做好事,這樣可以拋磚引玉的行為,墊下了他現在做善事一定要高調的基礎。

總而來說,他這一輩子會高調做好事,影響他的人有他的母親(當時他把賺來的打工錢拿去幫助鄰居的小朋友,家境也窮得要死的母親沒責罵他,反而誇獎他),他的小三老師(從牆上的一張紅紙撕了一小塊下來,弄成一個紅心送給他當做獎勵),還有日後的巴菲特以及比爾蓋茲。

陳光標做到了一件事:為他自己的善行和理念拿credit,用的是赤裸裸的裸捐和大量媒體曝光的高調方式。這一點在他來台灣之前深受台灣批判的眼光,一個很普遍的觀點是強調這樣的做法會傷害到窮人的尊嚴。其實,說這些話的人沒一個是窮人,但是這話裡頭隱藏的一個觀點是:窮是可恥的!Really?

在美國,有不少大電視台製作電視節目專門幫忙窮人,歐普拉做過,還有ABC電視台的"極端改造:住家篇Extreme Makeover Home Edition"。觀眾從這一些節目裡看的到的是,貧窮只是一個現象,被節目贊助幫忙的窮人沒有尊嚴的問題。在台灣,中國,一般人普遍不說的是:你貧窮,一定是你有什麼問題!表面上我們對窮人極盡保護他們的尊嚴,但是心裡其實是把自己擺的比這一些窮人高一等。

其實台灣有很多默默行善的人,其實都是好人,但是還存在捐錢給窮人,還要保護他們的尊嚴這一些致命的歧視。這一種的存在,如果不看到,不去正視,善行其實反而是落實了對窮人的批判。

高調行善其實也打破了儒家的不能赤裸裸。這一個學說,對中國的影響是讓人們彼此的互動不能真誠,不能直接。裸捐,它撕破了心裡歧視窮人,但是表面上又要保護窮人尊嚴的偽善。如果我是窮人,我當然會想要裸捐,直接,有效率,而且不用經過層層的機關,組織,並且透明。當我的生活已經面臨三餐不能溫飽的時候,Fuck尊嚴!

陳光標的故事讓人感動的地方是他說的和做的,幾年下來的一致性。我想他這一次拿這現金來捐助台灣人,還踩到了台灣人心裡一直鄙視大陸人,歧視大陸人,不願面對現實已經改變而導致的尊嚴問題。我想,很多台灣人要吞下去的是,大陸人今天已經有能力反過來幫助台灣人。

看完了第一手對陳光標的專訪,再看到其他電視節目各式各樣的名嘴,極盡能事的在評估,揣測陳光標做這一件事的動機,凸顯了台灣現在的報導和媒體的言論有多麼不嚴謹和不專業。

陳光標的學歷不高,文化水準也許不如台灣人,但是他的簡單,他的高調,讓我對他充滿尊敬。至少,他這一個高調的裸捐行為,已經懂得了美國的感召enrollment精神,懂得了美國會成為世界商業領導地位的精隨:take credit(居功)。他拿走了中國人的偽善,假裝,和難得的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他的誠懇是真的,是因為他有清楚的人生目標。他的希望很簡單,就是在他死的時候,墓碑上顆著:陳光標,中國第一大好人。還有,他想像鄧麗君一樣,會有很多他不認識的人,到他的墓前帶花來給他,來看他,來謝謝他。

如果整個中國能複製陳光標的做事態度,美國人應該要真正開始害怕了,因為它一定會威脅到美國的國際霸主的位置。陳光標,這一個學歷不高,水準不高的有錢人,真是他媽的了不起!

台灣人,陳光標的裸捐事件真正教我們,要我們思考的是,我們的人生目標是不是清楚?我們是不是言行一致?我們有多在乎他人的看法?還有,我們有多愛批評?愛批評的人,get a life!

1/10/2011

2011 - 2 噬親現象發生之前

今天又從新聞看到了一則兒子噬親的社會事件。其實,上星期台灣才剛發生一件兒子藉由元旦假期,全家人都在,殺了父母和哥哥三人造成父親重傷,母兄死亡的家庭慘案。從這新聞的報導內容看起來,這兩件事發生的原因不同,但相同的是兒子殺了親人。相同的是,媒體只蜻蜓點水的做了報導。

今天的事件,是閒賦在家,二十出頭的兒子,殺了父親,也企圖殺死自己的妹妹滅口。電視的報導講了幾點:父親對兒子從小溺愛,要什麼給什麼,現在孩子失業在家,責罵兒子游手好閒。溺愛,造成孩子會打父親,現在"嘮叨"孩子幾句,兒子竟然拿刀殺死了愛他的父親。這是媒體的結論,拿了這一個理由,case closed。

我挺關心這一個事件,所以又上了MSN網站看一遍這一則新聞,得到了多一點的訊息。

昨下午二時許,家住新豐鄉新庄子三巷的吳啟豪,和六十一歲父親吳臺興激烈爭吵。父親痛斥兒子不讀書、又不工作,撂下一句「去死、去蹲苦窯(坐牢)」後,氣沖沖上樓。


父親一句氣話,竟引發吳啟豪殺機,他從後跟著父親上樓,猛拉父親衣服後頸,導致父親從樓梯上摔到地上當場昏了過去。他再到車庫陽台找到一把榔頭,返回屋內猛擊父親頭、臉五鎚,吳父當場腦漿四溢,噴得牆上到處都是血跡。


吳啟豪行凶後,擔心案情曝光,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隨手拿起一把剪刀上樓,企圖將十九歲妹妹殺害滅口。妹妹用雙手抵擋利剪,導致手部及背部被刺傷痕累累,再拚命往樓下奪門而出,直奔鄰居家找母親呼救,才躲過一劫。

呼,是這樣。上星期的謀殺案,則是因為兒子恨透父親偏愛大哥,對他常打罵,十年前國中開始,他就下定決心有一天要殺光全家。

這兩個年輕人心中對父親的恨意為什麼這麼深呢?從新聞的內容,看到一樣的訊息:父親對兒子的責罵,而這兩個殺人的兒子現在都失業中。

我也納悶媒體處理這一類重大的新聞,為什麼只是帶過而已?搜尋了MSN的台灣社會新聞,竟然又看到去年12底有一則新聞,一位二十多歲的女兒一年多前,向父親要錢被拒絕,殺死父親被判無期徒刑的新聞。

兩個星期內,三則這樣的社會新聞,我竟然看不到媒體的追蹤報導,倒是這兩星期哪個明星跑了幾場大企業的尾牙,賺了多少錢,一天接一天連續的報導著。台灣媒體,病得很嚴重!

除了媒體草草了事的報導,媒體為這幾件噬親的殺人案作了結論的做法,一樣讓我覺得匪夷所思。是不是台灣的媒體,已經病得很嚴重了!

十天內,兩位二十來歲的兒子殺了自己的父親或是母親,看起來像是不相關的事件,但是如果再出現第三宗這樣的新聞,就是一種社會現象。對我來說,這是一面大大的紅旗,大聲的呼喊著,台灣的現代父母,注意啊!但是,打開電視,新聞在報什麼呢?

這兩個事件,我看到了兩個相關的問題層面。

第一是大環境。最近看到一則報導,說台灣2010年的經濟成長率超過了9%。這麼不錯的經濟成長率,我懷疑它是來自多少就業人口的貢獻?我的這一個問題也找不著任何電視或是平面媒體的分析。從媒體上我看到得是不斷被鼓吹的台股上萬點願景,還有不斷的報導和錢有關的奇怪新聞:尾牙表演一首歌賺多少、60多顆價值一百萬的松露吸引名人搶購、那家公司又發放多少個月的年終獎金、那一家公司尾牙辦了幾千桌,當然還夾雜著這樣的殺人新聞。

問題在哪裡?看到了嗎?

第二是教養問題。

我昨天看了美國影集"我們這一家The Middle"。這一集的劇情,我希望台灣有小於二十歲孩子的父母都能看到。它說的是,這一對中產階級的父母,有一天忽然發現,三個孩子的他們的老闆。他們每一天的作息,做的都是在滿足孩子的要求,討好他們。他們兩人拿自己的成長過程和現在的孩子作對比,驚訝的看到,過去他們是家裡有什麼吃什麼,父母看什麼電視只能跟著看,現在呢?孩子要吃什麼跟著他們吃什麼,孩子要看什麼電視,只有"讓"這一步。驚醒後,他們倆人決定拿回房子的主導權,過他們要的生活,孩子的問題,自己搞定。

其中一個經典的段落是他們八歲的孩子熬夜,睡過頭,錯過了校車。老媽這一次不再像過去匆忙的催他,唸他一頓後,排開自己的生活優先順序,馬上載他去學校,這次她要兒子自己走路去上學。鄰居看到了,跑來問她,怎麼讓孩子自己走路去學校(這是經典所在,壓力都在父母身上)?這位母親簡單的說,現在開始,孩子的生活,要自己負責任。同時,她也興奮的和鄰居分享,最近幾天,她和老公兩個人是如何開始過自己要的生活。本來帶著疑問的鄰居,眼睛開始亮了起來。

我相信"我們這一家"這一集的內容會讓很多的現代父母會心一笑,同時也可能會開始省思。我們的父母過去主導我們小時候的人生,我們配合他們。現在我們卻把孩子搞成像是自己的老闆,也再配合他們的需要過生活。當然,這個配合當中,滲入了很多自以為好父母應該做給孩子的事。而且這一些事,摸摸良心想一下,要不是自以為對孩子重要,打死自己也不會去做。真是有趣啊!

第二個層面有點扯開了。問題還是在負面教養,加上上述的當孩子的奴役、幫孩子擦屁股的出發點。如果兩者都走向極端,台灣孩子殺父母的新聞,我想不會就此停止。

我可以說,現在父母親為孩子過度的犧牲,犧牲自己的生活,配合孩子生活的做法,很多都是被洗腦,在乎自己是不是好父母的結果:要給孩子最好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這一種來自廣告的洗腦,在孩子的生活出現了挫折時,一定會把他藏在家裡,表面上給他一個避風港,事實上,給孩子是更多"你怎麼這麼讓我失望?"不說出來,或是繞彎跑出來的責備能量。因為,人就是人,現在的父母也免不了會在心裡拿孩子和過去的自己做比較。現在的孩子,怎麼比的過和他們一樣大的當年的我們呢?比不上,是因為我們的父母親可沒犧牲他們到這一種程度啊,換句話說,我們的父母比他們的父母懂得讓我們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的父母,厲害!他們的父母,遜多了!

當然,會發生子噬親的家庭,還有很多其他的特殊因素,但是,我們共處的社會大環境是一樣的。這樣的新聞,值得我們的注意,我們不能把它當做是"他人瓦上霜"。

同時,媒體真的也夠了,不是嗎?

1/05/2011

2011 - 1 忍耐的真相

我們人呢,做每一件事的背後都一定有它的原因和意義,而且即使這些事讓我們過得不好,甚或受苦,我們還是會持續的做。這是因為它同時也給了我們不少的好處。但是這些好處我們通常都看不到,因為沒人教我們看。處在負面思考主導的社會裡,我們其實也不想知道,因為只會給我們在做人的時候添麻煩。

當我們能看見,原來,我們的社會是負面思考的社會,成為正面思考社會的機會就已經來了。這樣的機會得從每一個個人開始。

所以,我們值得來探討這一些背後都有不少好處,但讓我們受苦的行為。

一個我們經常有的行為就是:忍耐。

忍耐和忍受不同。忍耐是關於不應該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平,不對勁的現象,讓它持續發生,而且是我不得不決定這麼做的。忍受則是對於自己不習慣,不喜歡的人、事或物,基於和諧原則,讓自己去學習包容的狀態。

忍耐,這個行為可能會為人帶來的體驗是鬱悶、生氣、束縛、渺小、無力感,委屈….等等的"苦"。讓每一個人決定要忍耐的原因很多,而且,除了這些原因,我們還得忍耐我們"忍耐"這一個行為。因為人們都說:吃苦等於吃補。但是,我們可能不知道的是,它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徵兆,它告訴一個人應該要轉彎了!

放在實際生活上來看,有不少人可能正在家庭關係、婚姻關係或者是麻吉的朋友關係,或是在工作上正在忍耐著。忍耐,是對某一個狀況忍耐,而不是人,雖然狀況一定是人創造出來的。所以,看待忍耐和事情本身的高相關性,就可以找到出路。

當一個人把自身狀況看待成一件事,而不把焦點放在其他人,就比較能把創造這一件事的源頭指回自己,就可以有效率的學習,找到出路的速度也能比較快。那對人呢?如果我是在忍耐一個人呢?這一點,請繼續看下去。

忍耐為什麼是一著正面的徵兆,讓一個人知道路該轉彎了呢?因為"忍耐"這一個行為代表你已經體驗到一些"不對勁"或是"不公平的待遇",而這一個不對勁、不公平常常和一個人的尊嚴被輕視、侵犯有關係。

那我們來看看,既然是這樣,為什麼我們人要選擇"忍耐"呢?

通常去問一個選擇忍耐的人,得到的答案大都會偏向"說服自己","安慰自己"待在這一個情況裡的理由,或是得到他人同情或認可。

比如,

這一個情況將來會改變
過一陣子應該就會好了
沒關係,我還有其他機會,現在先這樣
我不敢離開,因為會有不好的事情會發生
我怕他(她)

諸如此類的原因,也許安慰的了一時的自己,但卻會使人習慣這一種尊嚴被扭曲的生活方式。就像滴水穿石,一但習慣尊嚴被一點一點的扭曲,像是溫水煮青蛙,一個人忍耐付出的代價是(人生)生活的品質。

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吧。忍耐這一個看來行不太通的行為,我們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好處呢?

首先,它讓人可以待在舒適區裡頭。這一個舒適區代表著是,熟悉的求存方式。這一個熟悉,加上自我安慰的理由,是讓人即使付了高代價還願意在原地停留的主要原因。熟悉,是不想做不同選擇的第一個好處。

再來,通常會忍耐的一開始,狀況不對的徵兆都算是輕微的,這個不對的感受不強,相對於人們在這一個階段得到的明顯好處,會顯得微不足道。這一些好處可能是和過去做對比有了較好的感受、生活條件可以比過去更好、經濟來源變得穩定、感覺到有個更好的未來、覺得被愛、可以滿足被認同,或是滿足他人對自已成就的期望….等等。

知道忍耐的代價,知道忍耐的好處,其實還不足以讓一個人決定要轉彎。這是因為我們有編織藉口的能力,有發展自我安慰理由的習慣,還有,我們不懂得如何區分。這讓我們即使了難得的做了新選擇,這個新選擇,會讓忍耐的狀況很快就又發生,而這個錯很容易讓人懷疑轉彎這個選項不會讓人的生活不同。有了這種認知,會讓第二次的忍耐更深、更久。所以,有效的區分是幫助人看到問題的關鍵。

首先,我們要做的是先面對以及處理自己正在忍耐的情況。這個情況,可能是工作上的,可能是親密關係上的,可能是麻吉的朋友關係。

面對,它意味著我們得先正視到我們有著"忍耐"這一個狀況。然後,先區分清楚,我們是在忍耐還是在忍受?

首先,先來看看,讓我們不能忍耐的,或是不願意忍耐的是什麼?通常加上了這一個"不"字,可以先了解到,這當中有沒有我們的喜歡不喜歡的?我們有沒有要對方改變的想法或期望?如果有,我們是在忍受。

忍受的背後是因為我們抗拒一些存在的狀況。如果這個忍受裡頭,沒有讓我們感受到尊嚴被侵犯或是生命不被尊重的問題,焦點純粹是在外在結果的呈現,或是在對他人某些特質的抗拒,這是我們的內在問題,我們應該選擇的是學習自己在抗拒的是什麼?我們的抗拒和外界無關,是我們自己的喜歡不喜歡讓我們不舒服。原則上,我們是在抗拒外界的呈現不如我們的預期。這一種忍受,是自我ego的主導,我們要留意會不會把我們的自大放大成情緒,強加在他人身上。

忍受可以變成接受。這是我們在面對"忍耐"這一件事情上,對產生問題的"他人"可以選擇的面對態度。因為,"忍耐"是一種行為模式,它不會因為換了人,就消失。

再來,體驗我們的忍耐,是不是有著以下的狀況:忽略開始變差的自我感受、成為關係中的弱勢,或是強迫自己接受現狀、純粹對於現存不滿狀況無力做出新的決定。若是有著前兩項這樣的感受,大都是來自他人和我們互動裡的對我們貶低。若是屬於後二者,則是因為我們壓抑自己不照著心裡的聲音去選擇,而持續待在我們已經開始忍耐的習慣環境裡。這兩類的忍耐,是我們在這裡可以去學習利用區分,幫助我們看見問題的真相,也許會幫助我們跳出這一個洞,而且能不再人生當中,重複跳進同一個洞裡的命運。

讓我們先來談談第一類的忍耐。

當一個人忍耐自我感受變差和感受成為弱勢,卻還是置身其中,有時是讓人匪夷所思的事。這類事件,你我並不陌生。比如我們在兩人的關係中成為對方的一塊腳踏墊(door mat),或是不斷的忍耐對方對自己的言語暴力,甚至是成為肢體暴力的受害者。這些忍耐事件的輕重程度不同,但是背後其是有著一樣的邏輯。關於愛的邏輯。

愛,衍生出很多愛的表達方式,有來自正面的,也有來自負面。如果我們能夠用"愛"來解是所有的行為都是基於這一個原因,對於那些讓我們瞠目結舌、甚至不忍卒睹的傷人行為,我們應該可以知道,這也是愛的表達,但它是來自負面的。

人的一生,是關於愛人和被愛的。人和人的相愛關係,很簡單,每一天,我們都在問彼此一個問題:

你可以愛我嗎?我可以愛你嗎?

一但負面介入,彼此的關係會開始有比較,有競爭。這樣的關係會出現強勢與弱勢。弱勢的人,對於兩人的親密關係,會開始形成以下每況愈下的層次對話:

如果你不愛我,至少喜歡我。
如果你不喜歡我,至少不要傷害我。
如果你要傷害我,至少不要離開我。

所以,我們看見了,一個不同層次的忍耐關係,和以上一個人所在的層次有著緊密的關係。

有的人,當愛不在了,自己還沒有任何傷害之前,就會選擇離開這一段關係。這樣的人是極度懂的愛的意義和愛自己的人。

如果有人的內在,對親密關係的對話,到了只要對方喜歡就好,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問題。特別是我們台灣人,是很習慣這樣的親密關係層次。這裡頭,唯一有的問題是,彼此對對方的特質都會有意見,但負面的情況頂多是吵嘴。持續懷有對對方的看法,偶而受不了會電一下對方,是屬於兩人彼此自我ego互不讓步的親密關係。

當自己進入了"如果你不喜歡我,至少不要傷害我"的關係裡。你猜怎樣?雖然"不要傷害我"出現成為底線,但是,傷害一定會發生。因為這樣的關係後面還有一句沒被說出的真相:你可以傷害我的,因為我喜歡你!這種傷害可能是言語對一個人的貶損,也就是言語凌虐,或者可能是肢體的暴力。當然,當真的傷害發生時,或是發生了幾次以後,有些人才會醒覺到這是底線,離開了這一段關係。

最底層的關係:如果你要傷害我,至少不要離開我,你我都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言語凌虐的情況不斷存在,事實上,它對一個人的詆損,有時甚至比肢體暴力還更嚴重。還在忍受這一個狀況的當事者,通常有幾個表象的原因,可能是為了孩子,可能是恐懼其他人被拖累,也有可能是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危。但無論理由是什麼,這個狀況會持續的真相是"我恨我自己,我不值得人愛,所以你對我做什麼都可以,但是不要離開我"。

所以,我們必須清楚自己,我的底線是什麼?我為什麼有這樣的底線?

關於尊嚴,人的底線,依照自我、他人、傷害和絕望,層次由高到低可以有以下這幾種:

1. 當體驗到自己要違背自己的良知、真心,必須為他人、討好他人妥協自己,而讓自己有委屈就要停止。
2. 彼此批評、判斷對方只要不是蓄意傷害對方,只要我們彼此的位子還算平等,我還能反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對方基於自以為是,而讓他的批評、判斷,損害侵犯我的個人尊嚴時,破壞了平等關係,我處下位,溝通後不能改變,就要停止。
3. 因為要考量到彼此分開的現實因素,即使對方看待我比他低,比他差,口頭對我的貶損、即使是蓄意傷害我的都沒問題。但是一旦對方使用肢體暴力傷害我就要停止。
4. 怎麼對待我都可以,但是不能離開我。

有第一種底線的人,通常是懂得追求正面人生,和懂得尊重生命的人。這一個底線相當清楚:自我尊重。但是有這種底線的人,做新選擇時,必須要懂得和對方直接誠實的溝通。否則可能造成對方因為不了解而會有的傷害。但是也要知道,要能接受對方可以有不同的想法,想繼續在一起。如果對方能懂,很好。如果不能,應該讓自己接受這也沒有關係。即使依循這個底線做出新選擇,自己也會傷心、難過是正常的,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最好也能讓對方知道。

有第二種底線的人,要轉彎的徵兆已經出現。這一個徵兆在測試我們是不是一個在追求正面人生,和懂得尊重生命的人?我們能做的是,當下立即決定讓這一種關係停止,並且越快越好的做出真誠溝通。通常,這一種狀況是因為自我ego放大自己的評估判斷,自我保護的模式。它的出發點固然是自我的不得了,但是出發點不是為了要傷人。

當我們和對方溝通時,要懂得留意自己溝通的出發點。如果我們只是想讓對方覺得他這樣做是錯的,只會引發爭執,甚至我們會為了"爭對錯"這一個行不通的理由,繼續停留在這一段關係裡,開始一種敵對的負面關係。如果我們是基於忠實的為彼此的尊嚴做溝通,這才真的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自我醒覺後的新選擇。它也許可以給對方一個機會,讓他也看見真相,而能決定要不要改變。來自對方主動的想改變,才有真改變的可能。如果收不到對方這一種選擇,它又考驗著我們是否會堅持為了自我尊嚴做的選擇,還是會選擇把箭頭轉向要對方改變,拿自以為是的心態去繼續一段爭對錯的關係。

我們一般人親密關係的問題來源,大都是因為處在這一個層面上,而不懂這時該是面對真相,做新選擇的時候。會這樣是因為對"尊重生命"這一個概念模糊,或是沒辦法用行動來落實"尊重生命"這一件事。而且,一旦這一個底線不守住,一方或是雙方言語凌虐可能開始出現,讓親密關係變成戰場,彼此的痛苦正式開始。這一種關係沒有贏家。

有第三種底線的人,可能會聽到對方開始不公平的、言語上的人身攻擊。這時候,人會傾向乖乖的啞巴吃黃蓮,對於言語暴力或是言語凌虐無法正視,沒有能力讓它停止。這時,自我ego會表面順服於接受一場逆來順受的仗,無力的挨著言語暴力打來的耳光,進入消極的抵抗或是認命的狀態。如果這一個底線破了,肢體暴力便會出現。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生活是如此的情況時,看到的是一位無力的受害者,會對他產生同情的心理。但是,一個人會讓自己擁有這樣的狀況,一樣的,付出代價後面也有好處。事實的真相是,當事者心裡底層的自我價值原本就是低落的,這是一個人的信念有多大力量的有力證明。這種低落可以因為得到同情和可憐而得到彌補。會讓自己成為這一個情形下的受害者,它合理化自己還待在這一種情況裡,常常使用的理由,可能是:為了孩子、為了xxx人,把自己塑造成一位犧牲者,迎合社會接受,甚至"正面"的形象,以掩蓋自我低落評價的真相。通常,處在這一個位置的人很難會做新的選擇,因為,一方面他已經錯過了選擇的機會,另一方面,他也已經習慣不為自己做決定,凡事讓自己處於被動、反應的狀態。他也已經失去了正面的能力,活得很委屈和犧牲。這要一直等到很糟很糟的情況發生,才能有醒覺的可能。

有第四種底線的人,就是正在創造很糟很糟的狀況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我們了解這樣的人生可能會有多絕望。但是,這樣的人已經不只要他人的可憐、同情自己這不幸的體驗,這個人已經進入了對自我人生可以完全不負責任的合理解釋裡。當這個狀況發生時,外人都是這樣看:加害者是混蛋,受害者是可憐人。所以他本人更不可能去醒覺這個行不通。

第四種底線的發生,一定是經過破了第一種,又破了第二種,又破了第三種底線才會到達這樣的終點。如果懂得尊重生命,在第二種底線發生時,很多不對的徵兆其實都已經出現,呼喊著要我們去藉由溝通釐清真相。此時若是不做任何舉動,任其發展,會很可能造成繼續把底線降低,等於是容許自己的生命尊嚴被侵犯的結果(或是開始侵犯他人尊嚴)。懂得尊重生命,依照這一個原則做選擇真的很重要。第二種底線是人生能不能幸福的關鍵。如果你看見了,懂了,遵守底線原則,你不太容易會在你生活裡創造出負面的人生,給自己或是他人,那一些對你重要的人。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人忍耐的背後,對自己的好處是什麼?不懂尊重生命或是沒有尊重生命這一種概念,常常是造成親密關係問題上的最重要原因。

最後,我們來看看,強迫自己接受現狀、純粹對於現存不滿狀況無力做出新的決定,這種忍耐,是為了什麼?這樣的狀況,出現在工作上的機率很頻繁。所以我們拿工作來看看。

第一, 是自信的問題。雖然表面上,不相信自己離開現有的工作,會有更好的工作或是機會,甚至可以拿出很多的事實證明的確如此。但是,真的嗎?真的是外在的因素讓自己動不了?還是自己對自我的工作能力在別處發揮有懷疑呢?


第二, 是焦點的問題。繼續留在這個要忍耐的工作上,我們的焦點也許已經不在成就自己了。相對的,有人會把焦點開始放在不甘心、玩一場沒有人會贏的遊戲。不旦自己要忍耐,也會創造出讓他人不好過的負面環境。常常讓自己進入拔河的遊戲裡,讓對錯引導決定,而沒能把焦點放在"行的通,或是行不通"這樣的區分上。

第三, 是信任的問題。包括信任自己的直覺,信任人生、信任未知的未來。其實,和人際關係一樣,當忍耐發生的第一刻,每個人都有能力用尊重這個角度去看見自己的尊重是不是開始被忽視,然後做出立即的行動:誠實的溝通。這一刻如果沒被區分出來,沒被看見,心理的不滿、抱怨、受害情緒一定會開始出現,這是好的徵兆。如果能夠把握住這個徵兆,去溝通,路要怎麼轉彎,每一個人的直覺都會清楚。但是,錯過了,忍耐會變成繼續待在工作上的唯一出路,對工作一切相關的不滿、抱怨、受害會成為家常便飯。

有些人在忍耐的同時,都會冀望新的機會出現,好"逃離"這一個黑洞。但是,這其中有一個法則也必須被看見。除非你要忍耐的情況被你有意識的處理到了,不然,因為逃避而跑到新的去處,跟著你走的,還是這一種行不通的態度。舉例來說:我不喜歡我的家庭,我為了逃離這個家庭而進入婚姻,這一個婚姻裡頭一定存在著更多要人忍耐的東西。或者,我不喜歡我的老闆,所以我決定自己開公司逃離這一家"爛公司",結果是,新的公司裡產生了更多讓人"忍耐不了"的人、事或物。這是宇宙運行的簡單道理。

或許,我們這麼常於習慣"忍耐",是因為被告誡:小不忍,則亂大謀。也許我們都會怕自己不忍耐會壞了大事。但是,我們也必須看清楚,我是怕壞了誰的大事?我們在這裡談的是關於"自己的人生品質"。如果這對一個人來說,還不夠重要到把它放在第一位,我實在不能理解,一個不在乎自己生活品質的人怎樣能去尊重其他人的生活品質?

我們生活上常常看到,自己下水,也把其他人推下水的模式一而再的發生。如果我們可以藉由區分而能看出來"忍耐"的真相,讓自己為自己要怎樣的被對待設下底線,基於尊重設下底線,有品質的人生才能出現。我們可以用"向上提升"取代"向下沉淪"。

最後,我們也許可以對"忍耐"下一個這樣的結論。

"忍耐"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默默的承受,裡頭蘊藏著一種做人的美。它的好處是不用去溝通,不用去面對真相,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會得到同情和讚賞。但是,付出的代價就是一個其差無比的生活品質。

我們的人生當中,有太多的"不對勁"都和他人的看法有關,太多的代價都是用賠上自己的正面人生去換取這樣的認同。一直下來,久了,大家也習慣了,但是還好,我們都還有良知,都知道這樣對自己不好,不想過這樣的人生。

如果你能看見每一個狀況事實的真相,你就可以選擇,找出人生的大底線,然後把它運用在各個生活層面上。光是做到這一點,一個人的人生就可以有著大大的不同!

英國哲學家傑瑞米班沁(Jeremy Bentham)是提倡功利主義的大師。他的功利主義是建構在人性上。我從他的功利主義學到的是,一個人的一生,有醒覺的從行為背後付出的代價和享受的好處當中,去找到一個最大價值的人生。這個理論背後的挑戰,就是要能看認識這一切行為背後的代價和好處。說它挑戰,是因為一般人都自動化,不能或不願意停下來檢視這一些代價和好處而看不見。但是,我們現在正在開始做這一件事。

人生的最大底線是什麼呢?當我們每一人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父母給我們的不只是身體,還有一顆活蹦亂跳,健康的心。中國人有一句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一句話強調的孝順是"不讓自己的身體被傷害",那心靈呢?如果這一個角度也被考慮,中國人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

我相信中國人改變的時候終於來了。從尊重生命開始。特別是在台灣,如果每一個人對自己的,人際互動上對他人的,都以尊重生命當底線,所有人的生活基本原則都能行的通。我相信這樣會讓台灣成為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一個強而有力的國家。想一想,這個邏輯其實很簡單呢!

12/31/2010

12月31日:敷衍和投降

車上的收音機裡,主持人和幾個年輕跟班在閒扯淡。突然,主持人開了一個話匣,丟了一個還挺嚴肅的主題給大家討論。幾個年輕人先沉默了一下,然後其中一個男生滔滔不絕的講了一些。男生的說話告一段落,主持人回敬了一聲:噢!

這個"噢"當下讓我體驗到:真敷衍!然後我開始想起了人生形形色色的"噢"。

曾在朋友家住了幾天,常常聽到朋友叫小兒子做這個,做那個。不要誤會,我朋友不是那一種支使狂,而是一般的媽媽,擔心孩子忘東忘西,總是跑在孩子前面,怕他沒把自己的事做好的媽媽。好啦,我承認,她還真是挺嘮叨的,我只是在護衛一下她的形象而已!唉,要誠實就誠實到底吧,她是有點控制啦!

我觀察到,他的小兒子實在太厲害了,真是天生的敷衍專家。不管他老媽叫他做什麼,他一定輕聲細雨,很有禮貌的說:OK。這個"OK"和中文的"噢"如出一轍。敷衍是人類的天性,而且是某種類型人的專長。這個敷衍常常無聲無息的出現,無聲無息的消失。敷衍的人做得不著痕跡,彷彿神不知鬼不覺。但是,這個敷衍一但被抓到,那可不是好玩的。通常此時,被敷衍的人好像捉鬼大隊碰到鬼,只是這隻是討厭鬼,通常這樣的對話是如此的出現:

"去洗澡!"
"噢",或是更高竿的"好"。
一陣安靜和沉默。彼此各做各的。然後,
"你還不去洗澡!"
"噢(音調一定比第一次低)",或是"好!(如果這一個好和第一次的音調一樣平靜,天啊,這個人是天生的敷衍專家。如果音調會提高的表示敷衍程度還不夠高竿,因為已被影響;如果再加上一個"啦"字,那敷衍的功夫就又差了一點)

這個狀況如果持續三次還維持現狀不變,被敷衍者,頓時會變成兇巴巴的老虎,甚至於會發出"吼"的一聲。這一聲"吼"來自於原始的人性,可能是古人從獅子或是老虎身上得來的靈感。

你通常是被敷衍的人,還是會敷衍的人?

我是一個支使型的人,沒耐心,而且極度明顯。我發現過去很少會有敷衍的人圍在我身邊。現在想想,可能是我過去常常的"吼"來"吼"去,早把敷衍專家嚇得魂飛魄散,都搬到北極去了!我這個不妥協的個性,碰到愛,也會開始摔跤。

幾年前,碰到一群讓我覺得很有愛的人,這個愛不是感情的愛,當中也沒有性的成分。但是,我們決定在一起。我覺得我已經夠強勢了,但是這一群人裡頭,有一隻老狐狸,不強勢,但是大夥兒都聽他的。通常,這樣的人對我決定進入這一群人是個障礙,而且如果是發生在過去,我早就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瀟灑的走人了。但是,這一次,我走不了,因為這一頭老狐狸是個很有愛的人,而且我也愛他,怎麼辦呢?只好收起了強勢,學習當一個妥協的人。

和這一群人在一起,我最大的不習慣,就是得妥協。

我們常去出遊,去看花花草草。我不是群體型的人,而且,我愛的"花花草草"都長在名牌的旗艦店裡或是在誠品書局。於是,我開始了我的練習妥協之旅,還有投降之旅。請你先記得,這兩種心靈之旅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大夥兒在一起之後的幾年,還真的玩了不少地方。而且每到一個地方,自然課教學就來了。這棵樹叫做xxx,這朵花是xxx…...。沒多久,我就發現,我開始變成一個會敷衍的人。每當自然課開始時,我就開始在旁邊"嗯,噢,嗯,噢"個不停。我的妥協之旅從此開始。有時自己敷衍到一個程度,實在比憋尿還難受,於是,我開始苦中做樂,開始不嗯,噢了。我會開始起鬨:"哇,這棵樹好特別啊!叫什麼名字?","來,到這一些花裡頭拍個照!"。我漸漸的提升了自己敷衍的境界。

當我們一群人在一起做一件我沒興趣,沒熱情的事的時候,敷衍是至高無上的生存法則。但是當我們一群人在一起,不做什麼的時候,我就開始了我的投降之旅。這個投降是讓他人可以支使我,這個過程的學習應該可以說是我這十多年來,最痛苦,最有價值的過程。

原來,不經意的敷衍,是真敷衍。認真的敷衍其實就是在投降。

不經意的敷衍無傷大雅,是讓自己當下面對抗拒時消極的、不會引發衝突的拒絕方式。個性溫和的人,這一點通常都會做得很出色。面對這樣的人,真得要投降。這些人天生的EQ就比別人高。這種人只對自己真的有熱情的東西有反應,而且通常可以做得不錯。敷衍專家,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要嗎讓人學到耐心,不然就是來氣死你的。這種特質的人很特別,請小心不要去改變他。

認真的敷衍,是不懂敷衍,不會敷衍,不習慣敷衍,甚至於是厭惡敷衍的人,在不想敷衍的時候出現的積極敷衍行為。消極敷衍還躲不了,就得面對,面對只能認真,不然就沒有在一起的意義了!這個認真,會讓痛苦變得很明顯,但是,經歷過了,對一個人個性的培養,EQ的增進有最直接的幫助。

當一個的人生活裡遇到了沒共鳴的人事物,敷衍是自然反應,而投降是一種經由意識的選擇。敷衍是人際互動裡的一種表達方式,投降則是一種屬於個人的生命態度。既然,敷衍是每一個人每天都會遇見的的朋友,了解敷衍很重要。而投降呢?這倒不一定是每個人都會經歷到的,它像是靈魂伴侶,機緣來了,自然就進去了。

下一次聽自己或他人說話的時候,如果聽到了"噢",請你找一下,是誰又在敷衍了?

這一年來的每天寫作計畫,卓越的執行完畢。這一年當中,也出現過幾次自己想敷衍自己的慾望,而我也做了幾次,嘿嘿,希望我做得不著痕跡。我們在神經緊繃的生活上,不也是會有想敷衍一下這樣的渴望?對認真的人來說,當敷衍的念頭出現的時候,其實是想給自己喘一口氣的徵兆。懂的讓自己敷衍自己,還能怡然自得,內心無愧,成為這樣的人,我還有好一段努力的空間。感謝天,我還有時間!

耶!做到了!

12/28/2010

12月27日:關於"做好一個人"的知識

歐普拉的節目回到維吉尼亞州的一個小鎮。23年前,歐普拉曾在這一個小鎮做了一集節目。1987年,當地發生了一則新聞:一位患有愛滋病的男同志到了當地的公共游泳池游泳,造成當地居民的恐慌。鄉長下令將游泳池關閉。

23年前的節目找來了這位同志和當地的居民,以及一些外地人做了現場的節目。我們要知道,在那一個年代,愛滋病剛剛肆虐,奪走了很多的人命,一般人民對愛滋病並不認識,由於媒體的渲染,這個無知造成了人們很大的恐慌。那一個年代,是同性戀者的黑暗歲月,因為這一個疾病,挑起了很多人對同志的歧視。在那一個年代,出櫃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當年那一集的節目裡,主角面對了很多現場觀眾極端的仇視和對他人身攻擊的言論。這位主角當年的現身說法,讓歐普拉今年在做一集的節目時,忽然發現,這一位主角當年上她的節目是何等的有勇氣!

當年的主角,在節目七年後過世了。歐普拉做這一集的節目有一個目的:愛滋病病現在已經可以被治療,人們知道怎樣面對這一個疾病,患者也可以因為接受治療而過一個正常健康的生活。同時,同性戀也開始在美國各州爭取平等人權,最近的調查顯示,美國已經有50%的人支持同性結婚。換句話說,她想知道,這一個小鎮的居民在23年後的今天,回顧當年現場節目發生的事,會不會有不同的看法。

節目找來當年主角的三位姊姊,三位當年現場有發言的觀眾,還有當年也在場的醫師(他當年出現的目的是要教育民眾關於當時他所知道的關於愛滋病的資訊,目的是要改變一般人民對愛滋一無所知的恐慌),和一名當年參加了節目,但是心裡不認同四起詆毀主角的人身攻擊,也因為害怕說出真話被圍剿的民眾,以及一名當地人當年只有十來歲,現已出櫃的同志。

當年發言的三個人,經過了這23年,因為訊息的進步,對於愛滋以及同性戀的偏見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有兩個人對於當年的言論向主角的家屬道歉。另外的一個人仍然用硬ㄠ的藉口,合理化當年他辱罵主角的言語。最後,節目訪問了兩名同志,因為當年看了這一個節目被主角的勇氣感動,後來出櫃,追求自己的人生。

這個節目的來賓,那一位醫師,最後說了一句話,做為結尾:過去那一場對已過世的主角造成的詆毀和呈現出的仇恨,是因為無知和恐懼。知識可以改變人的觀點和人的生活。

無知造成恐懼的肆虐。知識創造接受和同理心。好真實、有力量的話!

我們身為一個人,對於我們自己其實知道的並不多。我們怎樣過人生一直都是基於我們過去幾千年來的認知,奉行不悖的遵循過著。

過去的所知,常常讓人把焦點放在放大內在的愛滋,和類似對同志的負面恐懼。

過去這一些被傳承遵循的東西,在這一個新的世紀,這一個五十年前的人想都想像不到的世紀,已經是一個正在蛻變的世界,開始被質疑。我相信,一但我們身為一個人能擁有更多的知識、訊息,讓我們看清楚我們身為一個人的運作,這應該可以幫助我們,讓我們的人生隨著世界的變化也跟著蛻變。

讓我們來談談,做人怎樣可以做的有效?

每一個人都有三個層面。情緒,思想和行為。

情緒沒有好壞對錯。我們對一個嬰兒會接受它所有的情緒,沒有所謂的包容問題。但是,我們對自己呢?我們對我們自己的情緒常常壓抑,常常批評。所以,去包容自己所有的情緒是身為一個完整的人第一步要開始做的事,然後去練習誠實的體驗所有的情緒。

思想也沒有所謂的好壞對錯。我們所有的思想都來自我們的生活經驗。請你記得,想法只有行的通或是行不通,因為想法會產生行動,而行動會創造結果。基於你想要的結果,就可以知道這個行動行不行的通。再往上推,就可以決定這個信念是行的通的,還是行不通的。

思想也好,想法也好,我們通稱是信念。讓我們不快樂,不自由,不自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我們都有一個荒謬的行為:喜歡批判我們的信念。批判自己的信念不會讓信念消失。甚至,越抗拒,越持續。那我們為什麼常常害怕自己有錯的想法,不好的想法呢?因為我們都怕自己的信念會影響行動創造出讓自己後悔的結果。

讓我們來看看真相吧。

我們的信念會不會變成行動有兩個方式。

一是不假思索的自動化。
一是經過看到信念,再比對想要的結果衡量,而做出要不要變成行為的選擇。

在真實的生活上,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自覺的以為只有一種呈現信念和行為的模式,就是第一種。所以,我們對那一些可能產生不好行為的信念,用"壓抑","不想看見"的方式去對待它。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批判,抗拒,創造出來的是負面體驗,甚至是自我憎恨。

你要知道的是,如果看不見自己的信念,怎麼和它建立一個清楚的關係?換句話說,能看見自己所有的信念,才可以有選擇。

還有,一旦你能看見自已的信念,你就能基於你要的,或是你不要的去決定要把那一些信念變成行為,那一些信念不要變為行為。這是身為一個人的能力,需要練習。練習就會變成習慣,然後可以逐漸取代第一個模式。

當然,你也必須知道,當你開始願意面對你的所有信念時,你對某些信念可能會產生很多的負面的情緒。這沒有問題,它是機會讓你練習接受所有的信念存在都是你的一部分。即使你認為糟的不得了的信念,它也是你成長過程為了保護你,滿足你要人認同,糊里糊塗的就這麼形成了的。但是,現在,你可以不用再糊里糊塗。

當你有這些情緒出現時,去體驗所有的情緒。

最後是行為。即使你已經決定過一個尊重生命的人生,你還是有可能會出現不尊重生命的行為。有時候是因為你的自動化還在,有的時候是因為你是在事後才發現。

因為還沒變成習慣,練習的過程一定會出現偏軌的情形。犯錯,不就是學習最棒的過程嗎?你不是要過一個尊重生命的人生嗎?當你犯錯時、做不好時,不就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讓你對自己開始做起嗎?

這個過程,很像是在更新地圖。地圖的目的是讓你快速地到達你要去的地方。你會不會拿三十年前的台北市地圖去找地址?我想應該不會。但我們大多數的人卻是這樣的過我們的人生的:用幾十年前那個還沒長大的自己給的信念,過今天的人生。難怪常常覺得迷了路,回不了家!

所以,回家吧!回到用尊重生命做為地基的家吧!

加油!

12/22/2010

12月21日:你相信"吃虧就是佔便宜"嗎?

最近和朋友聊到一件事,就是家裡會教給你遵守的人生名言是什麼。她說她家裡的一句話是:吃虧就是占便宜。這讓我想到了另一位朋友她家裡的是:不能佔人便宜。

當下,我又茅塞開了一次。

中國人真的苦啊!不旦先人苦,前一代苦,這個苦總算落在我眼裡,我心裡,看見一些不同的觀點,也許這一些觀點可以幫助我們脫離苦海。

吃虧,不佔便宜聽起來不錯,很厚道的體驗。但是,這和大方,慷慨是兩回事。願意吃虧的社會背景,想必小人不少,或是窮困的人多,或是不會算計的人多,也許代表自己的生活情況還不錯。會告訴自己去吃虧,那這一個願意吃虧的人也應該算數差不到哪裡去。可是,為什麼願意吃虧呢?為什麼吃虧聽起來那麼像是美德一樁。

好啦,現在,大家都變成這樣啦:不吃虧的人=會佔便宜的人。不是我這樣說的。看看最近的調查資料,台灣人在全世界的人口中,工作量佔世界第二位。老實說,你我都心知肚明,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一個人敢準時下班,因為,吃虧就是占便宜啊。還有,如果你每一天理直氣壯的把事情做完了,都真的準時下班,你在其他人的心目中會被認定成是那一種不吃虧型的人。願不願意吃虧也等於一個人願不願意犧牲。我們的社會很在意一個人願不願意犧牲,特愛嘉許這一種人。

難怪一個人不願意吃虧,或是不能吃虧,聽起來那麼的負面!

吃虧就是占便宜,其實只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個人的選擇,如果你決定這麼過那是你家的事,但在我們這裡,已經成為一種全民共識,祖先傳下來的"美德"標準。在古早的時代背景下,我想也許有它這樣的道理。但是,現在呢?

我們捫心自問,現在多少人表面吃虧,是因為想得到在這後面可能得到的更大報酬。看看我們周遭的台灣人,多少被鼓勵自我犧牲的後面,是教人這樣才有可能得到更多。教人表面的去付出,骨子裡是要你成為一個隱藏的索取的人!屌斃了!

但是這種犧牲能不能得到肯定,還得看運氣。有人犧牲了一輩子就只是指望長官能看一眼,或是長輩死的時候還惦記的可憐的我,分一些財產給我。想不到滿清宮廷的官場模式,活生生的在現代上演,成了這副德性。

這種態度能培養出大氣的人嗎?我很懷疑。

另外,把"絕對不能佔人便宜"這一句話拿來當家訓倒是還不賴。但如果只有這一句,我的媽啊,我們可以想見,遵循這一句話的後代焦點一定會放在這一個"不能"上。這一個"不能佔人便宜"當中的"不能"兩個字,它就變成了人際關係的地雷。遵從這一句家訓的人保證你,他這輩子最怕被人說"貪便宜"這三個字。因為這一個害怕,會變成抗拒,即使對人大方,都不是真的,因為說穿了,大方只是怕犯錯。

為什麼我們的先人不能簡單的說"對人要心存感謝,在這一個世界上去成為一個慷慨的人"這樣就好。也許那一些專制的父權時代,高傲的心態教不出這些東西。但是如果我們的家人是用這一句話身體力行,我們可以耳濡目染的話,人生一定大大的不同。

中國人的長輩喜歡叫晚輩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好啦,這些先人講出了一堆地雷,後人只能不得不小心。這一些"不要"怎樣的後面,都是極其嚴厲的標準。這叫人怎麼能看得遠?難怪大多數的我們都只得不斷的把眼光小心翼翼的放在腳底下,怕踩到地雷,怕犯錯。

該是時候去留意了!留意在自己的生命當中有哪一些這樣的"家訓"或是社會共識一直深深的在影響我們。我曾經把我夏威夷同學,她十五歲的女兒在她父親告別式的話翻譯出來和大家分享。這個孩子的這一篇說話內容打動了每一個聽到或是看到的人。因為,她的父親教給她的一句話,是去做個報恩的人。

我在這樣的叫人不要做東不要做西的社會環境長大,我體驗到這樣對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會有多大的負面影響,所以我決定用一生的努力去喚醒所有人,用正面的態度過人生,你要不要一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