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富人陳光標昨晚來台灣,聽說計畫發五億元的紅包給台灣的窮人。電視上看到的報導都是光怪陸離角度,一直到剛才看完了陳文茜對她做的一小時節目的專訪,對這個人和他做這一件事的起心動念有了深入一點的瞭解。看了這個專訪,我發現陳光標是一個簡單的人,他的裸捐挑動的其實是中國人的習慣虛偽。
甚至有不少台灣媒體利用這一個事件,對它的報導帶上政治色彩。對於這些媒體,我只有一句話:Shame on you!甚至有些電視媒體找了名嘴,憑自己的臆測,對政府趁機罵了一堆,這些人實在不值得在這個世界上佔了有任何空間,Shame on them!
陳光標的童年,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貧困,哥哥姊姊活活餓死。在他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因為無意中用了暑假辛苦挑水打工賺來的幾塊錢,幫了鄰居同學繳了學費,得到媽媽的讚許,和學校老師給的一顆小紅心,大肆的讓同學知道,讓村裡知道,而且引發更多的小朋友開始做好事,這樣可以拋磚引玉的行為,墊下了他現在做善事一定要高調的基礎。
總而來說,他這一輩子會高調做好事,影響他的人有他的母親(當時他把賺來的打工錢拿去幫助鄰居的小朋友,家境也窮得要死的母親沒責罵他,反而誇獎他),他的小三老師(從牆上的一張紅紙撕了一小塊下來,弄成一個紅心送給他當做獎勵),還有日後的巴菲特以及比爾蓋茲。
陳光標做到了一件事:為他自己的善行和理念拿credit,用的是赤裸裸的裸捐和大量媒體曝光的高調方式。這一點在他來台灣之前深受台灣批判的眼光,一個很普遍的觀點是強調這樣的做法會傷害到窮人的尊嚴。其實,說這些話的人沒一個是窮人,但是這話裡頭隱藏的一個觀點是:窮是可恥的!Really?
在美國,有不少大電視台製作電視節目專門幫忙窮人,歐普拉做過,還有ABC電視台的"極端改造:住家篇Extreme Makeover Home Edition"。觀眾從這一些節目裡看的到的是,貧窮只是一個現象,被節目贊助幫忙的窮人沒有尊嚴的問題。在台灣,中國,一般人普遍不說的是:你貧窮,一定是你有什麼問題!表面上我們對窮人極盡保護他們的尊嚴,但是心裡其實是把自己擺的比這一些窮人高一等。
其實台灣有很多默默行善的人,其實都是好人,但是還存在捐錢給窮人,還要保護他們的尊嚴這一些致命的歧視。這一種的存在,如果不看到,不去正視,善行其實反而是落實了對窮人的批判。
高調行善其實也打破了儒家的不能赤裸裸。這一個學說,對中國的影響是讓人們彼此的互動不能真誠,不能直接。裸捐,它撕破了心裡歧視窮人,但是表面上又要保護窮人尊嚴的偽善。如果我是窮人,我當然會想要裸捐,直接,有效率,而且不用經過層層的機關,組織,並且透明。當我的生活已經面臨三餐不能溫飽的時候,Fuck尊嚴!
陳光標的故事讓人感動的地方是他說的和做的,幾年下來的一致性。我想他這一次拿這現金來捐助台灣人,還踩到了台灣人心裡一直鄙視大陸人,歧視大陸人,不願面對現實已經改變而導致的尊嚴問題。我想,很多台灣人要吞下去的是,大陸人今天已經有能力反過來幫助台灣人。
看完了第一手對陳光標的專訪,再看到其他電視節目各式各樣的名嘴,極盡能事的在評估,揣測陳光標做這一件事的動機,凸顯了台灣現在的報導和媒體的言論有多麼不嚴謹和不專業。
陳光標的學歷不高,文化水準也許不如台灣人,但是他的簡單,他的高調,讓我對他充滿尊敬。至少,他這一個高調的裸捐行為,已經懂得了美國的感召enrollment精神,懂得了美國會成為世界商業領導地位的精隨:take credit(居功)。他拿走了中國人的偽善,假裝,和難得的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他的誠懇是真的,是因為他有清楚的人生目標。他的希望很簡單,就是在他死的時候,墓碑上顆著:陳光標,中國第一大好人。還有,他想像鄧麗君一樣,會有很多他不認識的人,到他的墓前帶花來給他,來看他,來謝謝他。
如果整個中國能複製陳光標的做事態度,美國人應該要真正開始害怕了,因為它一定會威脅到美國的國際霸主的位置。陳光標,這一個學歷不高,水準不高的有錢人,真是他媽的了不起!
台灣人,陳光標的裸捐事件真正教我們,要我們思考的是,我們的人生目標是不是清楚?我們是不是言行一致?我們有多在乎他人的看法?還有,我們有多愛批評?愛批評的人,get a life!
1/27/2011
1/10/2011
2011 - 2 噬親現象發生之前
今天又從新聞看到了一則兒子噬親的社會事件。其實,上星期台灣才剛發生一件兒子藉由元旦假期,全家人都在,殺了父母和哥哥三人造成父親重傷,母兄死亡的家庭慘案。從這新聞的報導內容看起來,這兩件事發生的原因不同,但相同的是兒子殺了親人。相同的是,媒體只蜻蜓點水的做了報導。
今天的事件,是閒賦在家,二十出頭的兒子,殺了父親,也企圖殺死自己的妹妹滅口。電視的報導講了幾點:父親對兒子從小溺愛,要什麼給什麼,現在孩子失業在家,責罵兒子游手好閒。溺愛,造成孩子會打父親,現在"嘮叨"孩子幾句,兒子竟然拿刀殺死了愛他的父親。這是媒體的結論,拿了這一個理由,case closed。
我挺關心這一個事件,所以又上了MSN網站看一遍這一則新聞,得到了多一點的訊息。
昨下午二時許,家住新豐鄉新庄子三巷的吳啟豪,和六十一歲父親吳臺興激烈爭吵。父親痛斥兒子不讀書、又不工作,撂下一句「去死、去蹲苦窯(坐牢)」後,氣沖沖上樓。
父親一句氣話,竟引發吳啟豪殺機,他從後跟著父親上樓,猛拉父親衣服後頸,導致父親從樓梯上摔到地上當場昏了過去。他再到車庫陽台找到一把榔頭,返回屋內猛擊父親頭、臉五鎚,吳父當場腦漿四溢,噴得牆上到處都是血跡。
吳啟豪行凶後,擔心案情曝光,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隨手拿起一把剪刀上樓,企圖將十九歲妹妹殺害滅口。妹妹用雙手抵擋利剪,導致手部及背部被刺傷痕累累,再拚命往樓下奪門而出,直奔鄰居家找母親呼救,才躲過一劫。
呼,是這樣。上星期的謀殺案,則是因為兒子恨透父親偏愛大哥,對他常打罵,十年前國中開始,他就下定決心有一天要殺光全家。
這兩個年輕人心中對父親的恨意為什麼這麼深呢?從新聞的內容,看到一樣的訊息:父親對兒子的責罵,而這兩個殺人的兒子現在都失業中。
我也納悶媒體處理這一類重大的新聞,為什麼只是帶過而已?搜尋了MSN的台灣社會新聞,竟然又看到去年12底有一則新聞,一位二十多歲的女兒一年多前,向父親要錢被拒絕,殺死父親被判無期徒刑的新聞。
兩個星期內,三則這樣的社會新聞,我竟然看不到媒體的追蹤報導,倒是這兩星期哪個明星跑了幾場大企業的尾牙,賺了多少錢,一天接一天連續的報導著。台灣媒體,病得很嚴重!
除了媒體草草了事的報導,媒體為這幾件噬親的殺人案作了結論的做法,一樣讓我覺得匪夷所思。是不是台灣的媒體,已經病得很嚴重了!
十天內,兩位二十來歲的兒子殺了自己的父親或是母親,看起來像是不相關的事件,但是如果再出現第三宗這樣的新聞,就是一種社會現象。對我來說,這是一面大大的紅旗,大聲的呼喊著,台灣的現代父母,注意啊!但是,打開電視,新聞在報什麼呢?
這兩個事件,我看到了兩個相關的問題層面。
第一是大環境。最近看到一則報導,說台灣2010年的經濟成長率超過了9%。這麼不錯的經濟成長率,我懷疑它是來自多少就業人口的貢獻?我的這一個問題也找不著任何電視或是平面媒體的分析。從媒體上我看到得是不斷被鼓吹的台股上萬點願景,還有不斷的報導和錢有關的奇怪新聞:尾牙表演一首歌賺多少、60多顆價值一百萬的松露吸引名人搶購、那家公司又發放多少個月的年終獎金、那一家公司尾牙辦了幾千桌,當然還夾雜著這樣的殺人新聞。
問題在哪裡?看到了嗎?
第二是教養問題。
我昨天看了美國影集"我們這一家The Middle"。這一集的劇情,我希望台灣有小於二十歲孩子的父母都能看到。它說的是,這一對中產階級的父母,有一天忽然發現,三個孩子的他們的老闆。他們每一天的作息,做的都是在滿足孩子的要求,討好他們。他們兩人拿自己的成長過程和現在的孩子作對比,驚訝的看到,過去他們是家裡有什麼吃什麼,父母看什麼電視只能跟著看,現在呢?孩子要吃什麼跟著他們吃什麼,孩子要看什麼電視,只有"讓"這一步。驚醒後,他們倆人決定拿回房子的主導權,過他們要的生活,孩子的問題,自己搞定。
其中一個經典的段落是他們八歲的孩子熬夜,睡過頭,錯過了校車。老媽這一次不再像過去匆忙的催他,唸他一頓後,排開自己的生活優先順序,馬上載他去學校,這次她要兒子自己走路去上學。鄰居看到了,跑來問她,怎麼讓孩子自己走路去學校(這是經典所在,壓力都在父母身上)?這位母親簡單的說,現在開始,孩子的生活,要自己負責任。同時,她也興奮的和鄰居分享,最近幾天,她和老公兩個人是如何開始過自己要的生活。本來帶著疑問的鄰居,眼睛開始亮了起來。
我相信"我們這一家"這一集的內容會讓很多的現代父母會心一笑,同時也可能會開始省思。我們的父母過去主導我們小時候的人生,我們配合他們。現在我們卻把孩子搞成像是自己的老闆,也再配合他們的需要過生活。當然,這個配合當中,滲入了很多自以為好父母應該做給孩子的事。而且這一些事,摸摸良心想一下,要不是自以為對孩子重要,打死自己也不會去做。真是有趣啊!
第二個層面有點扯開了。問題還是在負面教養,加上上述的當孩子的奴役、幫孩子擦屁股的出發點。如果兩者都走向極端,台灣孩子殺父母的新聞,我想不會就此停止。
我可以說,現在父母親為孩子過度的犧牲,犧牲自己的生活,配合孩子生活的做法,很多都是被洗腦,在乎自己是不是好父母的結果:要給孩子最好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這一種來自廣告的洗腦,在孩子的生活出現了挫折時,一定會把他藏在家裡,表面上給他一個避風港,事實上,給孩子是更多"你怎麼這麼讓我失望?"不說出來,或是繞彎跑出來的責備能量。因為,人就是人,現在的父母也免不了會在心裡拿孩子和過去的自己做比較。現在的孩子,怎麼比的過和他們一樣大的當年的我們呢?比不上,是因為我們的父母親可沒犧牲他們到這一種程度啊,換句話說,我們的父母比他們的父母懂得讓我們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的父母,厲害!他們的父母,遜多了!
當然,會發生子噬親的家庭,還有很多其他的特殊因素,但是,我們共處的社會大環境是一樣的。這樣的新聞,值得我們的注意,我們不能把它當做是"他人瓦上霜"。
同時,媒體真的也夠了,不是嗎?
今天的事件,是閒賦在家,二十出頭的兒子,殺了父親,也企圖殺死自己的妹妹滅口。電視的報導講了幾點:父親對兒子從小溺愛,要什麼給什麼,現在孩子失業在家,責罵兒子游手好閒。溺愛,造成孩子會打父親,現在"嘮叨"孩子幾句,兒子竟然拿刀殺死了愛他的父親。這是媒體的結論,拿了這一個理由,case closed。
我挺關心這一個事件,所以又上了MSN網站看一遍這一則新聞,得到了多一點的訊息。
昨下午二時許,家住新豐鄉新庄子三巷的吳啟豪,和六十一歲父親吳臺興激烈爭吵。父親痛斥兒子不讀書、又不工作,撂下一句「去死、去蹲苦窯(坐牢)」後,氣沖沖上樓。
父親一句氣話,竟引發吳啟豪殺機,他從後跟著父親上樓,猛拉父親衣服後頸,導致父親從樓梯上摔到地上當場昏了過去。他再到車庫陽台找到一把榔頭,返回屋內猛擊父親頭、臉五鎚,吳父當場腦漿四溢,噴得牆上到處都是血跡。
吳啟豪行凶後,擔心案情曝光,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隨手拿起一把剪刀上樓,企圖將十九歲妹妹殺害滅口。妹妹用雙手抵擋利剪,導致手部及背部被刺傷痕累累,再拚命往樓下奪門而出,直奔鄰居家找母親呼救,才躲過一劫。
呼,是這樣。上星期的謀殺案,則是因為兒子恨透父親偏愛大哥,對他常打罵,十年前國中開始,他就下定決心有一天要殺光全家。
這兩個年輕人心中對父親的恨意為什麼這麼深呢?從新聞的內容,看到一樣的訊息:父親對兒子的責罵,而這兩個殺人的兒子現在都失業中。
我也納悶媒體處理這一類重大的新聞,為什麼只是帶過而已?搜尋了MSN的台灣社會新聞,竟然又看到去年12底有一則新聞,一位二十多歲的女兒一年多前,向父親要錢被拒絕,殺死父親被判無期徒刑的新聞。
兩個星期內,三則這樣的社會新聞,我竟然看不到媒體的追蹤報導,倒是這兩星期哪個明星跑了幾場大企業的尾牙,賺了多少錢,一天接一天連續的報導著。台灣媒體,病得很嚴重!
除了媒體草草了事的報導,媒體為這幾件噬親的殺人案作了結論的做法,一樣讓我覺得匪夷所思。是不是台灣的媒體,已經病得很嚴重了!
十天內,兩位二十來歲的兒子殺了自己的父親或是母親,看起來像是不相關的事件,但是如果再出現第三宗這樣的新聞,就是一種社會現象。對我來說,這是一面大大的紅旗,大聲的呼喊著,台灣的現代父母,注意啊!但是,打開電視,新聞在報什麼呢?
這兩個事件,我看到了兩個相關的問題層面。
第一是大環境。最近看到一則報導,說台灣2010年的經濟成長率超過了9%。這麼不錯的經濟成長率,我懷疑它是來自多少就業人口的貢獻?我的這一個問題也找不著任何電視或是平面媒體的分析。從媒體上我看到得是不斷被鼓吹的台股上萬點願景,還有不斷的報導和錢有關的奇怪新聞:尾牙表演一首歌賺多少、60多顆價值一百萬的松露吸引名人搶購、那家公司又發放多少個月的年終獎金、那一家公司尾牙辦了幾千桌,當然還夾雜著這樣的殺人新聞。
問題在哪裡?看到了嗎?
第二是教養問題。
我昨天看了美國影集"我們這一家The Middle"。這一集的劇情,我希望台灣有小於二十歲孩子的父母都能看到。它說的是,這一對中產階級的父母,有一天忽然發現,三個孩子的他們的老闆。他們每一天的作息,做的都是在滿足孩子的要求,討好他們。他們兩人拿自己的成長過程和現在的孩子作對比,驚訝的看到,過去他們是家裡有什麼吃什麼,父母看什麼電視只能跟著看,現在呢?孩子要吃什麼跟著他們吃什麼,孩子要看什麼電視,只有"讓"這一步。驚醒後,他們倆人決定拿回房子的主導權,過他們要的生活,孩子的問題,自己搞定。
其中一個經典的段落是他們八歲的孩子熬夜,睡過頭,錯過了校車。老媽這一次不再像過去匆忙的催他,唸他一頓後,排開自己的生活優先順序,馬上載他去學校,這次她要兒子自己走路去上學。鄰居看到了,跑來問她,怎麼讓孩子自己走路去學校(這是經典所在,壓力都在父母身上)?這位母親簡單的說,現在開始,孩子的生活,要自己負責任。同時,她也興奮的和鄰居分享,最近幾天,她和老公兩個人是如何開始過自己要的生活。本來帶著疑問的鄰居,眼睛開始亮了起來。
我相信"我們這一家"這一集的內容會讓很多的現代父母會心一笑,同時也可能會開始省思。我們的父母過去主導我們小時候的人生,我們配合他們。現在我們卻把孩子搞成像是自己的老闆,也再配合他們的需要過生活。當然,這個配合當中,滲入了很多自以為好父母應該做給孩子的事。而且這一些事,摸摸良心想一下,要不是自以為對孩子重要,打死自己也不會去做。真是有趣啊!
第二個層面有點扯開了。問題還是在負面教養,加上上述的當孩子的奴役、幫孩子擦屁股的出發點。如果兩者都走向極端,台灣孩子殺父母的新聞,我想不會就此停止。
我可以說,現在父母親為孩子過度的犧牲,犧牲自己的生活,配合孩子生活的做法,很多都是被洗腦,在乎自己是不是好父母的結果:要給孩子最好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這一種來自廣告的洗腦,在孩子的生活出現了挫折時,一定會把他藏在家裡,表面上給他一個避風港,事實上,給孩子是更多"你怎麼這麼讓我失望?"不說出來,或是繞彎跑出來的責備能量。因為,人就是人,現在的父母也免不了會在心裡拿孩子和過去的自己做比較。現在的孩子,怎麼比的過和他們一樣大的當年的我們呢?比不上,是因為我們的父母親可沒犧牲他們到這一種程度啊,換句話說,我們的父母比他們的父母懂得讓我們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的父母,厲害!他們的父母,遜多了!
當然,會發生子噬親的家庭,還有很多其他的特殊因素,但是,我們共處的社會大環境是一樣的。這樣的新聞,值得我們的注意,我們不能把它當做是"他人瓦上霜"。
同時,媒體真的也夠了,不是嗎?
1/05/2011
2011 - 1 忍耐的真相
我們人呢,做每一件事的背後都一定有它的原因和意義,而且即使這些事讓我們過得不好,甚或受苦,我們還是會持續的做。這是因為它同時也給了我們不少的好處。但是這些好處我們通常都看不到,因為沒人教我們看。處在負面思考主導的社會裡,我們其實也不想知道,因為只會給我們在做人的時候添麻煩。
當我們能看見,原來,我們的社會是負面思考的社會,成為正面思考社會的機會就已經來了。這樣的機會得從每一個個人開始。
所以,我們值得來探討這一些背後都有不少好處,但讓我們受苦的行為。
一個我們經常有的行為就是:忍耐。
忍耐和忍受不同。忍耐是關於不應該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平,不對勁的現象,讓它持續發生,而且是我不得不決定這麼做的。忍受則是對於自己不習慣,不喜歡的人、事或物,基於和諧原則,讓自己去學習包容的狀態。
忍耐,這個行為可能會為人帶來的體驗是鬱悶、生氣、束縛、渺小、無力感,委屈….等等的"苦"。讓每一個人決定要忍耐的原因很多,而且,除了這些原因,我們還得忍耐我們"忍耐"這一個行為。因為人們都說:吃苦等於吃補。但是,我們可能不知道的是,它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徵兆,它告訴一個人應該要轉彎了!
放在實際生活上來看,有不少人可能正在家庭關係、婚姻關係或者是麻吉的朋友關係,或是在工作上正在忍耐著。忍耐,是對某一個狀況忍耐,而不是人,雖然狀況一定是人創造出來的。所以,看待忍耐和事情本身的高相關性,就可以找到出路。
當一個人把自身狀況看待成一件事,而不把焦點放在其他人,就比較能把創造這一件事的源頭指回自己,就可以有效率的學習,找到出路的速度也能比較快。那對人呢?如果我是在忍耐一個人呢?這一點,請繼續看下去。
忍耐為什麼是一著正面的徵兆,讓一個人知道路該轉彎了呢?因為"忍耐"這一個行為代表你已經體驗到一些"不對勁"或是"不公平的待遇",而這一個不對勁、不公平常常和一個人的尊嚴被輕視、侵犯有關係。
那我們來看看,既然是這樣,為什麼我們人要選擇"忍耐"呢?
通常去問一個選擇忍耐的人,得到的答案大都會偏向"說服自己","安慰自己"待在這一個情況裡的理由,或是得到他人同情或認可。
比如,
這一個情況將來會改變
過一陣子應該就會好了
沒關係,我還有其他機會,現在先這樣
我不敢離開,因為會有不好的事情會發生
我怕他(她)
諸如此類的原因,也許安慰的了一時的自己,但卻會使人習慣這一種尊嚴被扭曲的生活方式。就像滴水穿石,一但習慣尊嚴被一點一點的扭曲,像是溫水煮青蛙,一個人忍耐付出的代價是(人生)生活的品質。
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吧。忍耐這一個看來行不太通的行為,我們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好處呢?
首先,它讓人可以待在舒適區裡頭。這一個舒適區代表著是,熟悉的求存方式。這一個熟悉,加上自我安慰的理由,是讓人即使付了高代價還願意在原地停留的主要原因。熟悉,是不想做不同選擇的第一個好處。
再來,通常會忍耐的一開始,狀況不對的徵兆都算是輕微的,這個不對的感受不強,相對於人們在這一個階段得到的明顯好處,會顯得微不足道。這一些好處可能是和過去做對比有了較好的感受、生活條件可以比過去更好、經濟來源變得穩定、感覺到有個更好的未來、覺得被愛、可以滿足被認同,或是滿足他人對自已成就的期望….等等。
知道忍耐的代價,知道忍耐的好處,其實還不足以讓一個人決定要轉彎。這是因為我們有編織藉口的能力,有發展自我安慰理由的習慣,還有,我們不懂得如何區分。這讓我們即使了難得的做了新選擇,這個新選擇,會讓忍耐的狀況很快就又發生,而這個錯很容易讓人懷疑轉彎這個選項不會讓人的生活不同。有了這種認知,會讓第二次的忍耐更深、更久。所以,有效的區分是幫助人看到問題的關鍵。
首先,我們要做的是先面對以及處理自己正在忍耐的情況。這個情況,可能是工作上的,可能是親密關係上的,可能是麻吉的朋友關係。
面對,它意味著我們得先正視到我們有著"忍耐"這一個狀況。然後,先區分清楚,我們是在忍耐還是在忍受?
首先,先來看看,讓我們不能忍耐的,或是不願意忍耐的是什麼?通常加上了這一個"不"字,可以先了解到,這當中有沒有我們的喜歡不喜歡的?我們有沒有要對方改變的想法或期望?如果有,我們是在忍受。
忍受的背後是因為我們抗拒一些存在的狀況。如果這個忍受裡頭,沒有讓我們感受到尊嚴被侵犯或是生命不被尊重的問題,焦點純粹是在外在結果的呈現,或是在對他人某些特質的抗拒,這是我們的內在問題,我們應該選擇的是學習自己在抗拒的是什麼?我們的抗拒和外界無關,是我們自己的喜歡不喜歡讓我們不舒服。原則上,我們是在抗拒外界的呈現不如我們的預期。這一種忍受,是自我ego的主導,我們要留意會不會把我們的自大放大成情緒,強加在他人身上。
忍受可以變成接受。這是我們在面對"忍耐"這一件事情上,對產生問題的"他人"可以選擇的面對態度。因為,"忍耐"是一種行為模式,它不會因為換了人,就消失。
再來,體驗我們的忍耐,是不是有著以下的狀況:忽略開始變差的自我感受、成為關係中的弱勢,或是強迫自己接受現狀、純粹對於現存不滿狀況無力做出新的決定。若是有著前兩項這樣的感受,大都是來自他人和我們互動裡的對我們貶低。若是屬於後二者,則是因為我們壓抑自己不照著心裡的聲音去選擇,而持續待在我們已經開始忍耐的習慣環境裡。這兩類的忍耐,是我們在這裡可以去學習利用區分,幫助我們看見問題的真相,也許會幫助我們跳出這一個洞,而且能不再人生當中,重複跳進同一個洞裡的命運。
讓我們先來談談第一類的忍耐。
當一個人忍耐自我感受變差和感受成為弱勢,卻還是置身其中,有時是讓人匪夷所思的事。這類事件,你我並不陌生。比如我們在兩人的關係中成為對方的一塊腳踏墊(door mat),或是不斷的忍耐對方對自己的言語暴力,甚至是成為肢體暴力的受害者。這些忍耐事件的輕重程度不同,但是背後其是有著一樣的邏輯。關於愛的邏輯。
愛,衍生出很多愛的表達方式,有來自正面的,也有來自負面。如果我們能夠用"愛"來解是所有的行為都是基於這一個原因,對於那些讓我們瞠目結舌、甚至不忍卒睹的傷人行為,我們應該可以知道,這也是愛的表達,但它是來自負面的。
人的一生,是關於愛人和被愛的。人和人的相愛關係,很簡單,每一天,我們都在問彼此一個問題:
你可以愛我嗎?我可以愛你嗎?
一但負面介入,彼此的關係會開始有比較,有競爭。這樣的關係會出現強勢與弱勢。弱勢的人,對於兩人的親密關係,會開始形成以下每況愈下的層次對話:
如果你不愛我,至少喜歡我。
如果你不喜歡我,至少不要傷害我。
如果你要傷害我,至少不要離開我。
所以,我們看見了,一個不同層次的忍耐關係,和以上一個人所在的層次有著緊密的關係。
有的人,當愛不在了,自己還沒有任何傷害之前,就會選擇離開這一段關係。這樣的人是極度懂的愛的意義和愛自己的人。
如果有人的內在,對親密關係的對話,到了只要對方喜歡就好,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問題。特別是我們台灣人,是很習慣這樣的親密關係層次。這裡頭,唯一有的問題是,彼此對對方的特質都會有意見,但負面的情況頂多是吵嘴。持續懷有對對方的看法,偶而受不了會電一下對方,是屬於兩人彼此自我ego互不讓步的親密關係。
當自己進入了"如果你不喜歡我,至少不要傷害我"的關係裡。你猜怎樣?雖然"不要傷害我"出現成為底線,但是,傷害一定會發生。因為這樣的關係後面還有一句沒被說出的真相:你可以傷害我的,因為我喜歡你!這種傷害可能是言語對一個人的貶損,也就是言語凌虐,或者可能是肢體的暴力。當然,當真的傷害發生時,或是發生了幾次以後,有些人才會醒覺到這是底線,離開了這一段關係。
最底層的關係:如果你要傷害我,至少不要離開我,你我都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言語凌虐的情況不斷存在,事實上,它對一個人的詆損,有時甚至比肢體暴力還更嚴重。還在忍受這一個狀況的當事者,通常有幾個表象的原因,可能是為了孩子,可能是恐懼其他人被拖累,也有可能是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危。但無論理由是什麼,這個狀況會持續的真相是"我恨我自己,我不值得人愛,所以你對我做什麼都可以,但是不要離開我"。
所以,我們必須清楚自己,我的底線是什麼?我為什麼有這樣的底線?
關於尊嚴,人的底線,依照自我、他人、傷害和絕望,層次由高到低可以有以下這幾種:
1. 當體驗到自己要違背自己的良知、真心,必須為他人、討好他人妥協自己,而讓自己有委屈就要停止。
2. 彼此批評、判斷對方只要不是蓄意傷害對方,只要我們彼此的位子還算平等,我還能反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對方基於自以為是,而讓他的批評、判斷,損害侵犯我的個人尊嚴時,破壞了平等關係,我處下位,溝通後不能改變,就要停止。
3. 因為要考量到彼此分開的現實因素,即使對方看待我比他低,比他差,口頭對我的貶損、即使是蓄意傷害我的都沒問題。但是一旦對方使用肢體暴力傷害我就要停止。
4. 怎麼對待我都可以,但是不能離開我。
有第一種底線的人,通常是懂得追求正面人生,和懂得尊重生命的人。這一個底線相當清楚:自我尊重。但是有這種底線的人,做新選擇時,必須要懂得和對方直接誠實的溝通。否則可能造成對方因為不了解而會有的傷害。但是也要知道,要能接受對方可以有不同的想法,想繼續在一起。如果對方能懂,很好。如果不能,應該讓自己接受這也沒有關係。即使依循這個底線做出新選擇,自己也會傷心、難過是正常的,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最好也能讓對方知道。
有第二種底線的人,要轉彎的徵兆已經出現。這一個徵兆在測試我們是不是一個在追求正面人生,和懂得尊重生命的人?我們能做的是,當下立即決定讓這一種關係停止,並且越快越好的做出真誠溝通。通常,這一種狀況是因為自我ego放大自己的評估判斷,自我保護的模式。它的出發點固然是自我的不得了,但是出發點不是為了要傷人。
當我們和對方溝通時,要懂得留意自己溝通的出發點。如果我們只是想讓對方覺得他這樣做是錯的,只會引發爭執,甚至我們會為了"爭對錯"這一個行不通的理由,繼續停留在這一段關係裡,開始一種敵對的負面關係。如果我們是基於忠實的為彼此的尊嚴做溝通,這才真的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自我醒覺後的新選擇。它也許可以給對方一個機會,讓他也看見真相,而能決定要不要改變。來自對方主動的想改變,才有真改變的可能。如果收不到對方這一種選擇,它又考驗著我們是否會堅持為了自我尊嚴做的選擇,還是會選擇把箭頭轉向要對方改變,拿自以為是的心態去繼續一段爭對錯的關係。
我們一般人親密關係的問題來源,大都是因為處在這一個層面上,而不懂這時該是面對真相,做新選擇的時候。會這樣是因為對"尊重生命"這一個概念模糊,或是沒辦法用行動來落實"尊重生命"這一件事。而且,一旦這一個底線不守住,一方或是雙方言語凌虐可能開始出現,讓親密關係變成戰場,彼此的痛苦正式開始。這一種關係沒有贏家。
有第三種底線的人,可能會聽到對方開始不公平的、言語上的人身攻擊。這時候,人會傾向乖乖的啞巴吃黃蓮,對於言語暴力或是言語凌虐無法正視,沒有能力讓它停止。這時,自我ego會表面順服於接受一場逆來順受的仗,無力的挨著言語暴力打來的耳光,進入消極的抵抗或是認命的狀態。如果這一個底線破了,肢體暴力便會出現。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生活是如此的情況時,看到的是一位無力的受害者,會對他產生同情的心理。但是,一個人會讓自己擁有這樣的狀況,一樣的,付出代價後面也有好處。事實的真相是,當事者心裡底層的自我價值原本就是低落的,這是一個人的信念有多大力量的有力證明。這種低落可以因為得到同情和可憐而得到彌補。會讓自己成為這一個情形下的受害者,它合理化自己還待在這一種情況裡,常常使用的理由,可能是:為了孩子、為了xxx人,把自己塑造成一位犧牲者,迎合社會接受,甚至"正面"的形象,以掩蓋自我低落評價的真相。通常,處在這一個位置的人很難會做新的選擇,因為,一方面他已經錯過了選擇的機會,另一方面,他也已經習慣不為自己做決定,凡事讓自己處於被動、反應的狀態。他也已經失去了正面的能力,活得很委屈和犧牲。這要一直等到很糟很糟的情況發生,才能有醒覺的可能。
有第四種底線的人,就是正在創造很糟很糟的狀況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我們了解這樣的人生可能會有多絕望。但是,這樣的人已經不只要他人的可憐、同情自己這不幸的體驗,這個人已經進入了對自我人生可以完全不負責任的合理解釋裡。當這個狀況發生時,外人都是這樣看:加害者是混蛋,受害者是可憐人。所以他本人更不可能去醒覺這個行不通。
第四種底線的發生,一定是經過破了第一種,又破了第二種,又破了第三種底線才會到達這樣的終點。如果懂得尊重生命,在第二種底線發生時,很多不對的徵兆其實都已經出現,呼喊著要我們去藉由溝通釐清真相。此時若是不做任何舉動,任其發展,會很可能造成繼續把底線降低,等於是容許自己的生命尊嚴被侵犯的結果(或是開始侵犯他人尊嚴)。懂得尊重生命,依照這一個原則做選擇真的很重要。第二種底線是人生能不能幸福的關鍵。如果你看見了,懂了,遵守底線原則,你不太容易會在你生活裡創造出負面的人生,給自己或是他人,那一些對你重要的人。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人忍耐的背後,對自己的好處是什麼?不懂尊重生命或是沒有尊重生命這一種概念,常常是造成親密關係問題上的最重要原因。
最後,我們來看看,強迫自己接受現狀、純粹對於現存不滿狀況無力做出新的決定,這種忍耐,是為了什麼?這樣的狀況,出現在工作上的機率很頻繁。所以我們拿工作來看看。
第一, 是自信的問題。雖然表面上,不相信自己離開現有的工作,會有更好的工作或是機會,甚至可以拿出很多的事實證明的確如此。但是,真的嗎?真的是外在的因素讓自己動不了?還是自己對自我的工作能力在別處發揮有懷疑呢?
第二, 是焦點的問題。繼續留在這個要忍耐的工作上,我們的焦點也許已經不在成就自己了。相對的,有人會把焦點開始放在不甘心、玩一場沒有人會贏的遊戲。不旦自己要忍耐,也會創造出讓他人不好過的負面環境。常常讓自己進入拔河的遊戲裡,讓對錯引導決定,而沒能把焦點放在"行的通,或是行不通"這樣的區分上。
第三, 是信任的問題。包括信任自己的直覺,信任人生、信任未知的未來。其實,和人際關係一樣,當忍耐發生的第一刻,每個人都有能力用尊重這個角度去看見自己的尊重是不是開始被忽視,然後做出立即的行動:誠實的溝通。這一刻如果沒被區分出來,沒被看見,心理的不滿、抱怨、受害情緒一定會開始出現,這是好的徵兆。如果能夠把握住這個徵兆,去溝通,路要怎麼轉彎,每一個人的直覺都會清楚。但是,錯過了,忍耐會變成繼續待在工作上的唯一出路,對工作一切相關的不滿、抱怨、受害會成為家常便飯。
有些人在忍耐的同時,都會冀望新的機會出現,好"逃離"這一個黑洞。但是,這其中有一個法則也必須被看見。除非你要忍耐的情況被你有意識的處理到了,不然,因為逃避而跑到新的去處,跟著你走的,還是這一種行不通的態度。舉例來說:我不喜歡我的家庭,我為了逃離這個家庭而進入婚姻,這一個婚姻裡頭一定存在著更多要人忍耐的東西。或者,我不喜歡我的老闆,所以我決定自己開公司逃離這一家"爛公司",結果是,新的公司裡產生了更多讓人"忍耐不了"的人、事或物。這是宇宙運行的簡單道理。
或許,我們這麼常於習慣"忍耐",是因為被告誡:小不忍,則亂大謀。也許我們都會怕自己不忍耐會壞了大事。但是,我們也必須看清楚,我是怕壞了誰的大事?我們在這裡談的是關於"自己的人生品質"。如果這對一個人來說,還不夠重要到把它放在第一位,我實在不能理解,一個不在乎自己生活品質的人怎樣能去尊重其他人的生活品質?
我們生活上常常看到,自己下水,也把其他人推下水的模式一而再的發生。如果我們可以藉由區分而能看出來"忍耐"的真相,讓自己為自己要怎樣的被對待設下底線,基於尊重設下底線,有品質的人生才能出現。我們可以用"向上提升"取代"向下沉淪"。
最後,我們也許可以對"忍耐"下一個這樣的結論。
"忍耐"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默默的承受,裡頭蘊藏著一種做人的美。它的好處是不用去溝通,不用去面對真相,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會得到同情和讚賞。但是,付出的代價就是一個其差無比的生活品質。
我們的人生當中,有太多的"不對勁"都和他人的看法有關,太多的代價都是用賠上自己的正面人生去換取這樣的認同。一直下來,久了,大家也習慣了,但是還好,我們都還有良知,都知道這樣對自己不好,不想過這樣的人生。
如果你能看見每一個狀況事實的真相,你就可以選擇,找出人生的大底線,然後把它運用在各個生活層面上。光是做到這一點,一個人的人生就可以有著大大的不同!
英國哲學家傑瑞米班沁(Jeremy Bentham)是提倡功利主義的大師。他的功利主義是建構在人性上。我從他的功利主義學到的是,一個人的一生,有醒覺的從行為背後付出的代價和享受的好處當中,去找到一個最大價值的人生。這個理論背後的挑戰,就是要能看認識這一切行為背後的代價和好處。說它挑戰,是因為一般人都自動化,不能或不願意停下來檢視這一些代價和好處而看不見。但是,我們現在正在開始做這一件事。
人生的最大底線是什麼呢?當我們每一人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父母給我們的不只是身體,還有一顆活蹦亂跳,健康的心。中國人有一句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一句話強調的孝順是"不讓自己的身體被傷害",那心靈呢?如果這一個角度也被考慮,中國人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
我相信中國人改變的時候終於來了。從尊重生命開始。特別是在台灣,如果每一個人對自己的,人際互動上對他人的,都以尊重生命當底線,所有人的生活基本原則都能行的通。我相信這樣會讓台灣成為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一個強而有力的國家。想一想,這個邏輯其實很簡單呢!
當我們能看見,原來,我們的社會是負面思考的社會,成為正面思考社會的機會就已經來了。這樣的機會得從每一個個人開始。
所以,我們值得來探討這一些背後都有不少好處,但讓我們受苦的行為。
一個我們經常有的行為就是:忍耐。
忍耐和忍受不同。忍耐是關於不應該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平,不對勁的現象,讓它持續發生,而且是我不得不決定這麼做的。忍受則是對於自己不習慣,不喜歡的人、事或物,基於和諧原則,讓自己去學習包容的狀態。
忍耐,這個行為可能會為人帶來的體驗是鬱悶、生氣、束縛、渺小、無力感,委屈….等等的"苦"。讓每一個人決定要忍耐的原因很多,而且,除了這些原因,我們還得忍耐我們"忍耐"這一個行為。因為人們都說:吃苦等於吃補。但是,我們可能不知道的是,它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徵兆,它告訴一個人應該要轉彎了!
放在實際生活上來看,有不少人可能正在家庭關係、婚姻關係或者是麻吉的朋友關係,或是在工作上正在忍耐著。忍耐,是對某一個狀況忍耐,而不是人,雖然狀況一定是人創造出來的。所以,看待忍耐和事情本身的高相關性,就可以找到出路。
當一個人把自身狀況看待成一件事,而不把焦點放在其他人,就比較能把創造這一件事的源頭指回自己,就可以有效率的學習,找到出路的速度也能比較快。那對人呢?如果我是在忍耐一個人呢?這一點,請繼續看下去。
忍耐為什麼是一著正面的徵兆,讓一個人知道路該轉彎了呢?因為"忍耐"這一個行為代表你已經體驗到一些"不對勁"或是"不公平的待遇",而這一個不對勁、不公平常常和一個人的尊嚴被輕視、侵犯有關係。
那我們來看看,既然是這樣,為什麼我們人要選擇"忍耐"呢?
通常去問一個選擇忍耐的人,得到的答案大都會偏向"說服自己","安慰自己"待在這一個情況裡的理由,或是得到他人同情或認可。
比如,
這一個情況將來會改變
過一陣子應該就會好了
沒關係,我還有其他機會,現在先這樣
我不敢離開,因為會有不好的事情會發生
我怕他(她)
諸如此類的原因,也許安慰的了一時的自己,但卻會使人習慣這一種尊嚴被扭曲的生活方式。就像滴水穿石,一但習慣尊嚴被一點一點的扭曲,像是溫水煮青蛙,一個人忍耐付出的代價是(人生)生活的品質。
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吧。忍耐這一個看來行不太通的行為,我們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好處呢?
首先,它讓人可以待在舒適區裡頭。這一個舒適區代表著是,熟悉的求存方式。這一個熟悉,加上自我安慰的理由,是讓人即使付了高代價還願意在原地停留的主要原因。熟悉,是不想做不同選擇的第一個好處。
再來,通常會忍耐的一開始,狀況不對的徵兆都算是輕微的,這個不對的感受不強,相對於人們在這一個階段得到的明顯好處,會顯得微不足道。這一些好處可能是和過去做對比有了較好的感受、生活條件可以比過去更好、經濟來源變得穩定、感覺到有個更好的未來、覺得被愛、可以滿足被認同,或是滿足他人對自已成就的期望….等等。
知道忍耐的代價,知道忍耐的好處,其實還不足以讓一個人決定要轉彎。這是因為我們有編織藉口的能力,有發展自我安慰理由的習慣,還有,我們不懂得如何區分。這讓我們即使了難得的做了新選擇,這個新選擇,會讓忍耐的狀況很快就又發生,而這個錯很容易讓人懷疑轉彎這個選項不會讓人的生活不同。有了這種認知,會讓第二次的忍耐更深、更久。所以,有效的區分是幫助人看到問題的關鍵。
首先,我們要做的是先面對以及處理自己正在忍耐的情況。這個情況,可能是工作上的,可能是親密關係上的,可能是麻吉的朋友關係。
面對,它意味著我們得先正視到我們有著"忍耐"這一個狀況。然後,先區分清楚,我們是在忍耐還是在忍受?
首先,先來看看,讓我們不能忍耐的,或是不願意忍耐的是什麼?通常加上了這一個"不"字,可以先了解到,這當中有沒有我們的喜歡不喜歡的?我們有沒有要對方改變的想法或期望?如果有,我們是在忍受。
忍受的背後是因為我們抗拒一些存在的狀況。如果這個忍受裡頭,沒有讓我們感受到尊嚴被侵犯或是生命不被尊重的問題,焦點純粹是在外在結果的呈現,或是在對他人某些特質的抗拒,這是我們的內在問題,我們應該選擇的是學習自己在抗拒的是什麼?我們的抗拒和外界無關,是我們自己的喜歡不喜歡讓我們不舒服。原則上,我們是在抗拒外界的呈現不如我們的預期。這一種忍受,是自我ego的主導,我們要留意會不會把我們的自大放大成情緒,強加在他人身上。
忍受可以變成接受。這是我們在面對"忍耐"這一件事情上,對產生問題的"他人"可以選擇的面對態度。因為,"忍耐"是一種行為模式,它不會因為換了人,就消失。
再來,體驗我們的忍耐,是不是有著以下的狀況:忽略開始變差的自我感受、成為關係中的弱勢,或是強迫自己接受現狀、純粹對於現存不滿狀況無力做出新的決定。若是有著前兩項這樣的感受,大都是來自他人和我們互動裡的對我們貶低。若是屬於後二者,則是因為我們壓抑自己不照著心裡的聲音去選擇,而持續待在我們已經開始忍耐的習慣環境裡。這兩類的忍耐,是我們在這裡可以去學習利用區分,幫助我們看見問題的真相,也許會幫助我們跳出這一個洞,而且能不再人生當中,重複跳進同一個洞裡的命運。
讓我們先來談談第一類的忍耐。
當一個人忍耐自我感受變差和感受成為弱勢,卻還是置身其中,有時是讓人匪夷所思的事。這類事件,你我並不陌生。比如我們在兩人的關係中成為對方的一塊腳踏墊(door mat),或是不斷的忍耐對方對自己的言語暴力,甚至是成為肢體暴力的受害者。這些忍耐事件的輕重程度不同,但是背後其是有著一樣的邏輯。關於愛的邏輯。
愛,衍生出很多愛的表達方式,有來自正面的,也有來自負面。如果我們能夠用"愛"來解是所有的行為都是基於這一個原因,對於那些讓我們瞠目結舌、甚至不忍卒睹的傷人行為,我們應該可以知道,這也是愛的表達,但它是來自負面的。
人的一生,是關於愛人和被愛的。人和人的相愛關係,很簡單,每一天,我們都在問彼此一個問題:
你可以愛我嗎?我可以愛你嗎?
一但負面介入,彼此的關係會開始有比較,有競爭。這樣的關係會出現強勢與弱勢。弱勢的人,對於兩人的親密關係,會開始形成以下每況愈下的層次對話:
如果你不愛我,至少喜歡我。
如果你不喜歡我,至少不要傷害我。
如果你要傷害我,至少不要離開我。
所以,我們看見了,一個不同層次的忍耐關係,和以上一個人所在的層次有著緊密的關係。
有的人,當愛不在了,自己還沒有任何傷害之前,就會選擇離開這一段關係。這樣的人是極度懂的愛的意義和愛自己的人。
如果有人的內在,對親密關係的對話,到了只要對方喜歡就好,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問題。特別是我們台灣人,是很習慣這樣的親密關係層次。這裡頭,唯一有的問題是,彼此對對方的特質都會有意見,但負面的情況頂多是吵嘴。持續懷有對對方的看法,偶而受不了會電一下對方,是屬於兩人彼此自我ego互不讓步的親密關係。
當自己進入了"如果你不喜歡我,至少不要傷害我"的關係裡。你猜怎樣?雖然"不要傷害我"出現成為底線,但是,傷害一定會發生。因為這樣的關係後面還有一句沒被說出的真相:你可以傷害我的,因為我喜歡你!這種傷害可能是言語對一個人的貶損,也就是言語凌虐,或者可能是肢體的暴力。當然,當真的傷害發生時,或是發生了幾次以後,有些人才會醒覺到這是底線,離開了這一段關係。
最底層的關係:如果你要傷害我,至少不要離開我,你我都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言語凌虐的情況不斷存在,事實上,它對一個人的詆損,有時甚至比肢體暴力還更嚴重。還在忍受這一個狀況的當事者,通常有幾個表象的原因,可能是為了孩子,可能是恐懼其他人被拖累,也有可能是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危。但無論理由是什麼,這個狀況會持續的真相是"我恨我自己,我不值得人愛,所以你對我做什麼都可以,但是不要離開我"。
所以,我們必須清楚自己,我的底線是什麼?我為什麼有這樣的底線?
關於尊嚴,人的底線,依照自我、他人、傷害和絕望,層次由高到低可以有以下這幾種:
1. 當體驗到自己要違背自己的良知、真心,必須為他人、討好他人妥協自己,而讓自己有委屈就要停止。
2. 彼此批評、判斷對方只要不是蓄意傷害對方,只要我們彼此的位子還算平等,我還能反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對方基於自以為是,而讓他的批評、判斷,損害侵犯我的個人尊嚴時,破壞了平等關係,我處下位,溝通後不能改變,就要停止。
3. 因為要考量到彼此分開的現實因素,即使對方看待我比他低,比他差,口頭對我的貶損、即使是蓄意傷害我的都沒問題。但是一旦對方使用肢體暴力傷害我就要停止。
4. 怎麼對待我都可以,但是不能離開我。
有第一種底線的人,通常是懂得追求正面人生,和懂得尊重生命的人。這一個底線相當清楚:自我尊重。但是有這種底線的人,做新選擇時,必須要懂得和對方直接誠實的溝通。否則可能造成對方因為不了解而會有的傷害。但是也要知道,要能接受對方可以有不同的想法,想繼續在一起。如果對方能懂,很好。如果不能,應該讓自己接受這也沒有關係。即使依循這個底線做出新選擇,自己也會傷心、難過是正常的,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最好也能讓對方知道。
有第二種底線的人,要轉彎的徵兆已經出現。這一個徵兆在測試我們是不是一個在追求正面人生,和懂得尊重生命的人?我們能做的是,當下立即決定讓這一種關係停止,並且越快越好的做出真誠溝通。通常,這一種狀況是因為自我ego放大自己的評估判斷,自我保護的模式。它的出發點固然是自我的不得了,但是出發點不是為了要傷人。
當我們和對方溝通時,要懂得留意自己溝通的出發點。如果我們只是想讓對方覺得他這樣做是錯的,只會引發爭執,甚至我們會為了"爭對錯"這一個行不通的理由,繼續停留在這一段關係裡,開始一種敵對的負面關係。如果我們是基於忠實的為彼此的尊嚴做溝通,這才真的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自我醒覺後的新選擇。它也許可以給對方一個機會,讓他也看見真相,而能決定要不要改變。來自對方主動的想改變,才有真改變的可能。如果收不到對方這一種選擇,它又考驗著我們是否會堅持為了自我尊嚴做的選擇,還是會選擇把箭頭轉向要對方改變,拿自以為是的心態去繼續一段爭對錯的關係。
我們一般人親密關係的問題來源,大都是因為處在這一個層面上,而不懂這時該是面對真相,做新選擇的時候。會這樣是因為對"尊重生命"這一個概念模糊,或是沒辦法用行動來落實"尊重生命"這一件事。而且,一旦這一個底線不守住,一方或是雙方言語凌虐可能開始出現,讓親密關係變成戰場,彼此的痛苦正式開始。這一種關係沒有贏家。
有第三種底線的人,可能會聽到對方開始不公平的、言語上的人身攻擊。這時候,人會傾向乖乖的啞巴吃黃蓮,對於言語暴力或是言語凌虐無法正視,沒有能力讓它停止。這時,自我ego會表面順服於接受一場逆來順受的仗,無力的挨著言語暴力打來的耳光,進入消極的抵抗或是認命的狀態。如果這一個底線破了,肢體暴力便會出現。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生活是如此的情況時,看到的是一位無力的受害者,會對他產生同情的心理。但是,一個人會讓自己擁有這樣的狀況,一樣的,付出代價後面也有好處。事實的真相是,當事者心裡底層的自我價值原本就是低落的,這是一個人的信念有多大力量的有力證明。這種低落可以因為得到同情和可憐而得到彌補。會讓自己成為這一個情形下的受害者,它合理化自己還待在這一種情況裡,常常使用的理由,可能是:為了孩子、為了xxx人,把自己塑造成一位犧牲者,迎合社會接受,甚至"正面"的形象,以掩蓋自我低落評價的真相。通常,處在這一個位置的人很難會做新的選擇,因為,一方面他已經錯過了選擇的機會,另一方面,他也已經習慣不為自己做決定,凡事讓自己處於被動、反應的狀態。他也已經失去了正面的能力,活得很委屈和犧牲。這要一直等到很糟很糟的情況發生,才能有醒覺的可能。
有第四種底線的人,就是正在創造很糟很糟的狀況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我們了解這樣的人生可能會有多絕望。但是,這樣的人已經不只要他人的可憐、同情自己這不幸的體驗,這個人已經進入了對自我人生可以完全不負責任的合理解釋裡。當這個狀況發生時,外人都是這樣看:加害者是混蛋,受害者是可憐人。所以他本人更不可能去醒覺這個行不通。
第四種底線的發生,一定是經過破了第一種,又破了第二種,又破了第三種底線才會到達這樣的終點。如果懂得尊重生命,在第二種底線發生時,很多不對的徵兆其實都已經出現,呼喊著要我們去藉由溝通釐清真相。此時若是不做任何舉動,任其發展,會很可能造成繼續把底線降低,等於是容許自己的生命尊嚴被侵犯的結果(或是開始侵犯他人尊嚴)。懂得尊重生命,依照這一個原則做選擇真的很重要。第二種底線是人生能不能幸福的關鍵。如果你看見了,懂了,遵守底線原則,你不太容易會在你生活裡創造出負面的人生,給自己或是他人,那一些對你重要的人。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人忍耐的背後,對自己的好處是什麼?不懂尊重生命或是沒有尊重生命這一種概念,常常是造成親密關係問題上的最重要原因。
最後,我們來看看,強迫自己接受現狀、純粹對於現存不滿狀況無力做出新的決定,這種忍耐,是為了什麼?這樣的狀況,出現在工作上的機率很頻繁。所以我們拿工作來看看。
第一, 是自信的問題。雖然表面上,不相信自己離開現有的工作,會有更好的工作或是機會,甚至可以拿出很多的事實證明的確如此。但是,真的嗎?真的是外在的因素讓自己動不了?還是自己對自我的工作能力在別處發揮有懷疑呢?
第二, 是焦點的問題。繼續留在這個要忍耐的工作上,我們的焦點也許已經不在成就自己了。相對的,有人會把焦點開始放在不甘心、玩一場沒有人會贏的遊戲。不旦自己要忍耐,也會創造出讓他人不好過的負面環境。常常讓自己進入拔河的遊戲裡,讓對錯引導決定,而沒能把焦點放在"行的通,或是行不通"這樣的區分上。
第三, 是信任的問題。包括信任自己的直覺,信任人生、信任未知的未來。其實,和人際關係一樣,當忍耐發生的第一刻,每個人都有能力用尊重這個角度去看見自己的尊重是不是開始被忽視,然後做出立即的行動:誠實的溝通。這一刻如果沒被區分出來,沒被看見,心理的不滿、抱怨、受害情緒一定會開始出現,這是好的徵兆。如果能夠把握住這個徵兆,去溝通,路要怎麼轉彎,每一個人的直覺都會清楚。但是,錯過了,忍耐會變成繼續待在工作上的唯一出路,對工作一切相關的不滿、抱怨、受害會成為家常便飯。
有些人在忍耐的同時,都會冀望新的機會出現,好"逃離"這一個黑洞。但是,這其中有一個法則也必須被看見。除非你要忍耐的情況被你有意識的處理到了,不然,因為逃避而跑到新的去處,跟著你走的,還是這一種行不通的態度。舉例來說:我不喜歡我的家庭,我為了逃離這個家庭而進入婚姻,這一個婚姻裡頭一定存在著更多要人忍耐的東西。或者,我不喜歡我的老闆,所以我決定自己開公司逃離這一家"爛公司",結果是,新的公司裡產生了更多讓人"忍耐不了"的人、事或物。這是宇宙運行的簡單道理。
或許,我們這麼常於習慣"忍耐",是因為被告誡:小不忍,則亂大謀。也許我們都會怕自己不忍耐會壞了大事。但是,我們也必須看清楚,我是怕壞了誰的大事?我們在這裡談的是關於"自己的人生品質"。如果這對一個人來說,還不夠重要到把它放在第一位,我實在不能理解,一個不在乎自己生活品質的人怎樣能去尊重其他人的生活品質?
我們生活上常常看到,自己下水,也把其他人推下水的模式一而再的發生。如果我們可以藉由區分而能看出來"忍耐"的真相,讓自己為自己要怎樣的被對待設下底線,基於尊重設下底線,有品質的人生才能出現。我們可以用"向上提升"取代"向下沉淪"。
最後,我們也許可以對"忍耐"下一個這樣的結論。
"忍耐"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默默的承受,裡頭蘊藏著一種做人的美。它的好處是不用去溝通,不用去面對真相,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會得到同情和讚賞。但是,付出的代價就是一個其差無比的生活品質。
我們的人生當中,有太多的"不對勁"都和他人的看法有關,太多的代價都是用賠上自己的正面人生去換取這樣的認同。一直下來,久了,大家也習慣了,但是還好,我們都還有良知,都知道這樣對自己不好,不想過這樣的人生。
如果你能看見每一個狀況事實的真相,你就可以選擇,找出人生的大底線,然後把它運用在各個生活層面上。光是做到這一點,一個人的人生就可以有著大大的不同!
英國哲學家傑瑞米班沁(Jeremy Bentham)是提倡功利主義的大師。他的功利主義是建構在人性上。我從他的功利主義學到的是,一個人的一生,有醒覺的從行為背後付出的代價和享受的好處當中,去找到一個最大價值的人生。這個理論背後的挑戰,就是要能看認識這一切行為背後的代價和好處。說它挑戰,是因為一般人都自動化,不能或不願意停下來檢視這一些代價和好處而看不見。但是,我們現在正在開始做這一件事。
人生的最大底線是什麼呢?當我們每一人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父母給我們的不只是身體,還有一顆活蹦亂跳,健康的心。中國人有一句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一句話強調的孝順是"不讓自己的身體被傷害",那心靈呢?如果這一個角度也被考慮,中國人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
我相信中國人改變的時候終於來了。從尊重生命開始。特別是在台灣,如果每一個人對自己的,人際互動上對他人的,都以尊重生命當底線,所有人的生活基本原則都能行的通。我相信這樣會讓台灣成為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一個強而有力的國家。想一想,這個邏輯其實很簡單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