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 8 當人生病時(一) (05/31)
在我的另一個部落格,Karen針對"生命是理所當然"這篇文章給了我一些她的心得分享。但是我要回覆她寫的內容多過1000字的限制,所以乾脆把它變成一篇文章來回覆Karen,順便讓來訪者也能看到。
Dear Karen,
我正在準備想一篇關於"面對重大病痛"的文章.因為你寫了這一篇回覆,所以讓我提早和你分享這些心得,看看能不能支持你去面對你爸媽的狀況.
生病這一件事對當事人而言,首先,反映出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自己是不是尊重自己的生命的個體.
生病時,有人會選擇輕鬆看待,有人會選擇恐懼不知所措(可能推延去面對),也有人會選擇成為受害者,利用病痛去索取親人的注意.
如果你身邊愛的人,他是第一者,恭喜你,互動時只要問他可以為他做什麼就夠了? 請注意這時放下你自己自以為是的想法和看法,和放下從電視網路和他人那裏學到的郎中訊息,尊重他,給他他要的.
如果是第二種,你能做的是幫他蒐集訊息(自己不要陷入人云亦云,也仔細觀察其他那一些沒生病,擁有一堆看法的,喜歡出意見的,但對自己這麼做卻無意識的人,不要受他們影響),然後支持他去面對這個疾病.
如果他是第三種,他就是所謂的創造情緒給他人的"情緒強盜"(emotion mugger,我準備即將寫一篇關於這方面的文章在日後分享). 面對這樣的親人,你要先中正自己,不論親人的狀況如何,盡量正常的过自己原來的生活,因為他會不斷創造罪惡感給你. 面對這樣的親人,你很可能會不自覺的傾向於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竭.如果你真得把自己弄成這樣,其實這也只是反映你自己是一個極度在乎感受的人.越不想要有罪惡感,你的罪惡感會越多.怕有罪惡感的人,本身就有自信心的問題,本身就有嚴重的自我認同問題,做決定常常是基於對自己的本身太過於在意做不好,所以身邊如果有這樣的病人,你一定會傾向於做一些事去配合他的情緒,甚至做自己都不喜歡的,或是違背自己生活的事.不管這一個人生病能康復,或是離開,你都會讓罪惡感主導你的人生.
生命的理所當然是它會發生,也會結束.不論如何,它的存在或是離開都是在教我們愛.
我開刀的經驗讓我看到,很多來探病的人都不自覺的會自以為是的告訴你這過程裡你做的對或是不對(當然是讓你覺得好像做很多錯的決定,或是擔心你無知,懂得沒他多),也不管你的感受,不尊重你的經歷,主動會提供給你一堆自以為是的看法和意見.很可惜的是,這就是我們的社會教我們這叫關心.其實,一個經歷生病的人想從身邊的人聽到的是:有沒有什麼要我做的?需要的時候讓我知道.我會為你祈禱祝福你能平安的度過這一次的經歷,我愛你.
但是,能對身邊關愛自己的人能這樣的要求,這個生病的人一定是個願意相信自我生命的經歷有它的意義和道理,同時清楚自己要什麼,也願意接受他人付出給他,接受他人做他要的事給他的人.如果台灣人都能是這樣的看待生命,自己的和他人的,這個社會一定會很大的不同.
祝福你擁有平靜,去面對身邊你愛的人,在他生病的時候,共同尊重生命.懂這些是第一步的開始,接下來是不斷的練習,再練習.這個練習在台灣的社會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
Love, Jesse
5/31/2011
5/29/2011
2011 - 7 再見,歐普拉。再見歐普拉? (05/30)
歐普拉Oprah Winfrey在5月25日的The Oprah Winfrey Show裡向觀眾告別。選在這一天,是因為這個節目做了25年,數字本身剛好做了一個完美的結合。不知道你看了這一集的節目沒有? 這最後一集的簡單,安靜,和前兩集由湯姆漢克Tom Hanks主導的,號召美國眾巨星給歐普拉的驚喜事件surprise events熱鬧程度相比,看見了美國人多麼的會做電視節目。Entertaining and Eye-opening,既具娛樂,又具啟發。歐普拉節目的成功是美國電視硬體進步的呈現,更是軟體的卓越代表。
如果你看了這最後一集的節目,會讓你熱淚盈眶的是,這集的節目裡,歐普拉說出了觀眾愛這個節目的真正原因,它服務到了觀眾,影響改變了觀眾認識自己,重新選擇生活的有價值觀點,因為The Oprah Winfrey Show是個讓觀眾能有學習的節目。歐普拉被稱為最有影響力的主持人,是因為這個節目存在的宗旨:告訴人們,我是足夠的(I am enough),我永遠有那個力量(I always have the power),25年下來,它的觀眾不斷的持續練習這兩個信念,讓雪球越滾越大,所以歐普拉的成功,也是這兩種信念的成功。
昨天和一位在電視新聞媒體工作了很多年的朋友,談到了台灣為什麼沒有歐普拉,原因很簡單,找不到一個把這兩種信念用在自己生活上的主持人,也沒有懂得服務觀眾的媒體大亨,或是這麼說吧,沒有一個有願景,願意服務於這一個願景的媒體老闆。
回到歐普拉。從2010年她宣布將在2011年結束這個轟動了25年的節目,整個美國電視界為之嘩然,到今年的1月1日成立了她自己的電視台OWN(Oprah Winfrey Network),讓所有為The Oprah Winfrey Show即將結束而難過的歐普拉死忠觀眾,暫時緩了一口氣。
其實,OWN電台是歐普拉和探索傳播企業Discovery Communications Inc的合資。探索傳播為這一個合資案,第一季就砸下了2.15億美金。但是,這個媒體運作了五個月之後,開除掉了這一個電視台,當初從MTV台挖來的,第一位總裁CEO,Christina Norman。
這個決定,讓歐普拉也公開發表承認,推出自己的OWN電視台的時間可能太早了一點。
事實上,OWN電視台要能充分的運作,它每星期必須要有400個小時的節目。從一月份開始,這一個電視台就面臨了推出明星節目的挑戰。幾個新節目中,比較讓人期待的,就是掛上了Oprah presents歐普拉推薦給你這樣的字眼的Master Class(大師教室)。這一個節目四個月下來,做了7位名人的專訪(每集一小時的節目,沒有訪問的人,只有受訪者的大頭和單向的發表她或是他的人生經驗)。這個節目除了名稱有掛上歐普拉,精神還是延續讓觀眾有所學習的出發點之外,其實看不到也聽不到她本尊,所以還是不能締造出好的收視率。最後,這個節目在四月底還是決定,讓歐普拉自己當這個節目的大師,而且做了兩集。感覺上,OWN也面臨了龍捲風。
美國巨星給歐普拉驚喜的兩集節目,是個熱鬧非凡,但焦點非常清楚,是關於嘉許歐普拉這25年來對美國影響的節目。這兩集節目之後,歐普拉的生涯等於必須重零開始,但是基於目前OWN電視台的營運不佳,加上歐普拉不可能再推出像The Oprah Winfrey Show這樣的節目。歐普拉如何面對這樣的困境,她如何重現觀眾面前的下一步讓人替她著急,但也十分期待。
在台灣,如果要看到The Oprah Winfrey Show,我知道如果家裡有中華電信的MOD,可以在它的第97的Diva頻道看到。據我所知,The Oprah Winfrey Show節目的中文名稱叫做“歐普拉有約”,最後一集到今天都還沒有播出。
如果你看了這最後一集的節目,會讓你熱淚盈眶的是,這集的節目裡,歐普拉說出了觀眾愛這個節目的真正原因,它服務到了觀眾,影響改變了觀眾認識自己,重新選擇生活的有價值觀點,因為The Oprah Winfrey Show是個讓觀眾能有學習的節目。歐普拉被稱為最有影響力的主持人,是因為這個節目存在的宗旨:告訴人們,我是足夠的(I am enough),我永遠有那個力量(I always have the power),25年下來,它的觀眾不斷的持續練習這兩個信念,讓雪球越滾越大,所以歐普拉的成功,也是這兩種信念的成功。
前一陣子讓于美人痛哭,因為一位曾經上過她節目,被先生家暴的來賓,因為向前夫要三萬元的欠款而被前夫活活刺死的事件,讓人也鼻酸。我不禁想到,這樣的節目在The Oprah Winfrey Show節目裡也不時的播出。但是,歐普拉的節目因為有很清楚的目的訴求,她成功的教育了美國成千上萬的觀眾,家暴發生時,當事人可以做的改變,旁人可以協助的有效行動。于美人對於這個不幸事件的發生,說了一句很值得她自己注意的話:我乾脆不要再做節目了。這一句話的無力感和被家暴人的無力感其實是同一種心理狀況。我期許于美人不要氣餒,反而要從這一個事件裡能看到,她身為一個媒體人可以進步、學習的是什麼:從自身開始去實踐這兩種簡單的信念:我是足夠的+我永遠有那個力量。于美人的節目值得繼續做下去,但需要放下身段從自身開始,找生活教練(life coach),然後在節目裡去服務這兩種信念,去看到服務這兩種信念落實在台灣人生活裡的影響,去看到這樣的願景,她的節目自然有值得做下去的力量和意義。
昨天和一位在電視新聞媒體工作了很多年的朋友,談到了台灣為什麼沒有歐普拉,原因很簡單,找不到一個把這兩種信念用在自己生活上的主持人,也沒有懂得服務觀眾的媒體大亨,或是這麼說吧,沒有一個有願景,願意服務於這一個願景的媒體老闆。
回到歐普拉。從2010年她宣布將在2011年結束這個轟動了25年的節目,整個美國電視界為之嘩然,到今年的1月1日成立了她自己的電視台OWN(Oprah Winfrey Network),讓所有為The Oprah Winfrey Show即將結束而難過的歐普拉死忠觀眾,暫時緩了一口氣。
其實,OWN電台是歐普拉和探索傳播企業Discovery Communications Inc的合資。探索傳播為這一個合資案,第一季就砸下了2.15億美金。但是,這個媒體運作了五個月之後,開除掉了這一個電視台,當初從MTV台挖來的,第一位總裁CEO,Christina Norman。
這個決定,讓歐普拉也公開發表承認,推出自己的OWN電視台的時間可能太早了一點。
事實上,OWN電視台要能充分的運作,它每星期必須要有400個小時的節目。從一月份開始,這一個電視台就面臨了推出明星節目的挑戰。幾個新節目中,比較讓人期待的,就是掛上了Oprah presents歐普拉推薦給你這樣的字眼的Master Class(大師教室)。這一個節目四個月下來,做了7位名人的專訪(每集一小時的節目,沒有訪問的人,只有受訪者的大頭和單向的發表她或是他的人生經驗)。這個節目除了名稱有掛上歐普拉,精神還是延續讓觀眾有所學習的出發點之外,其實看不到也聽不到她本尊,所以還是不能締造出好的收視率。最後,這個節目在四月底還是決定,讓歐普拉自己當這個節目的大師,而且做了兩集。感覺上,OWN也面臨了龍捲風。
美國巨星給歐普拉驚喜的兩集節目,是個熱鬧非凡,但焦點非常清楚,是關於嘉許歐普拉這25年來對美國影響的節目。這兩集節目之後,歐普拉的生涯等於必須重零開始,但是基於目前OWN電視台的營運不佳,加上歐普拉不可能再推出像The Oprah Winfrey Show這樣的節目。歐普拉如何面對這樣的困境,她如何重現觀眾面前的下一步讓人替她著急,但也十分期待。
在台灣,如果要看到The Oprah Winfrey Show,我知道如果家裡有中華電信的MOD,可以在它的第97的Diva頻道看到。據我所知,The Oprah Winfrey Show節目的中文名稱叫做“歐普拉有約”,最後一集到今天都還沒有播出。
2011 - 6 生命是理所當然 (05/29)
我已經有一陣子沒來拜訪我自己的部落格了。今天無意中回來,看到了幾則留言,我要真心的謝謝這幾位朋友,你們重燃起了我決定繼續寫作的熱情。
這一陣子,我開刀住了院。這一個半月以來,我恢復得很好,同時也有一些新的體認。
三月初,我的身體突然發生了問題。身體的左半邊刺痛,看了醫生,照了X光,核磁共振MRI,醫生診斷出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到了我的神經,也就是我們一般人常說的“骨刺”。最後,在和醫生的溝通之後,決定了開刀。
我動的手術有一個專業名稱,叫做“頸椎椎間盤切除,股移植與頸椎融合”手術。我4月13日住院,14日上午開刀,在醫院待了將近兩星期後出院。
這一次的手術,我的原氣大傷,開刀後一個月的時間,我的焦點只放在復原。這一個月的時間,我只能被照顧,睡得很厲害。同時,新的體驗開始發生。
首先,我睡覺時完全沒做夢。我有記憶以來,沒有一天晚上睡覺是不做夢的。這一個月,因為沒夢,我感覺像個嬰兒。一個月後,我得到了第一個學習:生命的存在,它的第一個天賦的權利是“理所當然”。
每一個嬰兒來到這一個世界裡,它的生命發展,就是這四個字:理所當然。嬰兒的唯一使命,就是讓生命繼續。所有圍繞在這一個嬰兒身邊的人,焦點也一樣,讓這一個生命持續發展。這一個簡單的共識,不分種族、文化,全世界都一樣。
在這一個月之後,我的睡眠開始減少,恢復正常後,夢也開始回來了。但是,這些夢都非同小可,在這一些夢裡,我看到了,在我過去二十年,開始進入社會做事以後,我的生命,在我的環境裡,這一個理所當然不見了。原來,我成長的社會有一個共識,是在一個嬰兒開始懂事之後,去拿走它的這一個理所當然。我生長的這一塊土地,我愛的這一塊土地,它拿走我的這一個理所當然的手法,是讓我覺得,我永遠都不夠。
慢慢的,在我恢復健康的同時,我也開始因為從來探訪我的親友身上,同時藉由電視接觸發生在台灣的訊息,我非常清晰的體驗到我的周遭發生了什麼事。這些接觸,我看到了人們看事情的視野變淺了,向內求的力量龐大,也幾乎不外探了。簡單的說,人們超乎尋常的自說自話,看自己想看的,聽自己想聽的,做給他人自己一廂情願的事。表面上,我們還是很重感情的人,但是真正內心裡,我們都已經變成在乎自己感覺良好勝過一切,自我切斷向外探求,學習能力的求存者。
看到了這一個真相,它可以開始解釋所有的台灣現象。我們這幾年來,生命的理所當然不見了,所以很在意他人對待我,不能違背讓我自我感覺良好的際份,我和他人的互動,要嗎討好的嚴重,不然很容易因為對方,不管有沒有惡意的做什麼不好的事給我,只要我感覺不好,錯的,不好的,都在對方身上。
我們都在玩一個遊戲,我保護你的感覺,你保護我的感覺的遊戲。另一個層次上來說,我們都焦點都擺在,如何創造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上面,如何維護大多數人感受良好的上面。這和二十年前的台灣做比較,看的到,那個當年社會價值擺在把事情做的卓越大過在乎感受的氛圍,已經是180度的不同。現在的台灣,完全是情、理、法,極度崇尚情的社會。
開刀後一個半月左右,我忽然想到,在那一個開刀的過程,我是最輕鬆的一個人。這怎麼說呢?原來,在決定開刀之後的我,對於開刀可能產生的最大風險,也就是可能在手術台上就走了,這一個風險,我是最輕鬆的人。
原來,在我開的時候,原定三個小時就完成的手術,過了五個小時之後,在手術室外的母親焦急的發現,顯示板上怎麼還是“手術中”?難道發生了什麼事了?原來是我對麻醉劑過敏,三小時的手術成功結束後,我在恢復室裡一直醒不過來。根據醫院的規定,剛動完手術的病人,叫他如果沒有反應,是不能推出恢復室的。
這一個回想,讓我不禁想到,那兩個處在焦慮的小時裡,母親是多麼的恐懼和害怕那一個不想要的意外如果真的發生的話,她當下正在面對的,原來是一個身邊有人生病,而活著的人要面對的種種體驗,情緒,還有如何反應才是對,合乎社會規範,而不會錯,種種龐雜,而且深具壓力的體驗。而我呢?我又不禁也同時想到,如果那一個時候,我真的因為手術發生意外走了,我人生的最後一刻,原來是在被施打麻醉劑以後的第三秒,因為接著我就完全失去了意識。而這一個意外,對我身邊關愛我的人,是不幸的意外;但是對我而言,以生命個體的立場而言,我不會說這是“不幸”,它就只是一種平靜,沒有準備的結束。
我學習到了一點,”生命”的理所當然,在生命發生的時候是那麼純然,在生命走的時候,也可能乾脆。只是,當身邊關愛的人走了以後,還活著的人,懂英文的人應該知道,英文裡稱為“survivor(存活者,裡頭帶有勇於面對,挑戰,繼續活出生命力等等的含意)”,而不是“victim(受害者,裡頭的寒意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失去自我的力量,責任都在他人身上)”,其實讓我這一次的體會只是回歸到西方人看待生命的範疇而已。
面對我的看見,關於我們現存現象的看見,讓我決定,好好利用我的天賦,在部落格裡持續去分享,去激勵人們願意更誠實的去看事情,願意去動腦子思考我說的,這是我可以為這一塊土地的人做的服務。
不論你人在哪裡,謝謝願意造訪這個部落的人,更感激那一些來造訪,不會沉默離開,願意留下任何隻字片語的你。即使只有一個人覺得值得,都讓我想做的服務有了意義。
這一陣子,我開刀住了院。這一個半月以來,我恢復得很好,同時也有一些新的體認。
三月初,我的身體突然發生了問題。身體的左半邊刺痛,看了醫生,照了X光,核磁共振MRI,醫生診斷出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到了我的神經,也就是我們一般人常說的“骨刺”。最後,在和醫生的溝通之後,決定了開刀。
我動的手術有一個專業名稱,叫做“頸椎椎間盤切除,股移植與頸椎融合”手術。我4月13日住院,14日上午開刀,在醫院待了將近兩星期後出院。
這一次的手術,我的原氣大傷,開刀後一個月的時間,我的焦點只放在復原。這一個月的時間,我只能被照顧,睡得很厲害。同時,新的體驗開始發生。
首先,我睡覺時完全沒做夢。我有記憶以來,沒有一天晚上睡覺是不做夢的。這一個月,因為沒夢,我感覺像個嬰兒。一個月後,我得到了第一個學習:生命的存在,它的第一個天賦的權利是“理所當然”。
每一個嬰兒來到這一個世界裡,它的生命發展,就是這四個字:理所當然。嬰兒的唯一使命,就是讓生命繼續。所有圍繞在這一個嬰兒身邊的人,焦點也一樣,讓這一個生命持續發展。這一個簡單的共識,不分種族、文化,全世界都一樣。
在這一個月之後,我的睡眠開始減少,恢復正常後,夢也開始回來了。但是,這些夢都非同小可,在這一些夢裡,我看到了,在我過去二十年,開始進入社會做事以後,我的生命,在我的環境裡,這一個理所當然不見了。原來,我成長的社會有一個共識,是在一個嬰兒開始懂事之後,去拿走它的這一個理所當然。我生長的這一塊土地,我愛的這一塊土地,它拿走我的這一個理所當然的手法,是讓我覺得,我永遠都不夠。
慢慢的,在我恢復健康的同時,我也開始因為從來探訪我的親友身上,同時藉由電視接觸發生在台灣的訊息,我非常清晰的體驗到我的周遭發生了什麼事。這些接觸,我看到了人們看事情的視野變淺了,向內求的力量龐大,也幾乎不外探了。簡單的說,人們超乎尋常的自說自話,看自己想看的,聽自己想聽的,做給他人自己一廂情願的事。表面上,我們還是很重感情的人,但是真正內心裡,我們都已經變成在乎自己感覺良好勝過一切,自我切斷向外探求,學習能力的求存者。
看到了這一個真相,它可以開始解釋所有的台灣現象。我們這幾年來,生命的理所當然不見了,所以很在意他人對待我,不能違背讓我自我感覺良好的際份,我和他人的互動,要嗎討好的嚴重,不然很容易因為對方,不管有沒有惡意的做什麼不好的事給我,只要我感覺不好,錯的,不好的,都在對方身上。
我們都在玩一個遊戲,我保護你的感覺,你保護我的感覺的遊戲。另一個層次上來說,我們都焦點都擺在,如何創造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上面,如何維護大多數人感受良好的上面。這和二十年前的台灣做比較,看的到,那個當年社會價值擺在把事情做的卓越大過在乎感受的氛圍,已經是180度的不同。現在的台灣,完全是情、理、法,極度崇尚情的社會。
開刀後一個半月左右,我忽然想到,在那一個開刀的過程,我是最輕鬆的一個人。這怎麼說呢?原來,在決定開刀之後的我,對於開刀可能產生的最大風險,也就是可能在手術台上就走了,這一個風險,我是最輕鬆的人。
原來,在我開的時候,原定三個小時就完成的手術,過了五個小時之後,在手術室外的母親焦急的發現,顯示板上怎麼還是“手術中”?難道發生了什麼事了?原來是我對麻醉劑過敏,三小時的手術成功結束後,我在恢復室裡一直醒不過來。根據醫院的規定,剛動完手術的病人,叫他如果沒有反應,是不能推出恢復室的。
這一個回想,讓我不禁想到,那兩個處在焦慮的小時裡,母親是多麼的恐懼和害怕那一個不想要的意外如果真的發生的話,她當下正在面對的,原來是一個身邊有人生病,而活著的人要面對的種種體驗,情緒,還有如何反應才是對,合乎社會規範,而不會錯,種種龐雜,而且深具壓力的體驗。而我呢?我又不禁也同時想到,如果那一個時候,我真的因為手術發生意外走了,我人生的最後一刻,原來是在被施打麻醉劑以後的第三秒,因為接著我就完全失去了意識。而這一個意外,對我身邊關愛我的人,是不幸的意外;但是對我而言,以生命個體的立場而言,我不會說這是“不幸”,它就只是一種平靜,沒有準備的結束。
我學習到了一點,”生命”的理所當然,在生命發生的時候是那麼純然,在生命走的時候,也可能乾脆。只是,當身邊關愛的人走了以後,還活著的人,懂英文的人應該知道,英文裡稱為“survivor(存活者,裡頭帶有勇於面對,挑戰,繼續活出生命力等等的含意)”,而不是“victim(受害者,裡頭的寒意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失去自我的力量,責任都在他人身上)”,其實讓我這一次的體會只是回歸到西方人看待生命的範疇而已。
面對我的看見,關於我們現存現象的看見,讓我決定,好好利用我的天賦,在部落格裡持續去分享,去激勵人們願意更誠實的去看事情,願意去動腦子思考我說的,這是我可以為這一塊土地的人做的服務。
不論你人在哪裡,謝謝願意造訪這個部落的人,更感激那一些來造訪,不會沉默離開,願意留下任何隻字片語的你。即使只有一個人覺得值得,都讓我想做的服務有了意義。
訂閱:
文章 (Atom)